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6章 这是谁想的损招?(五更完成,跪求月  (第1/2页)
    建奴打仗有个习惯。    这个习惯是女真人祖先在无数次狩猎中总结出来的精髓。    每次作战,建奴都是会向交战区域派出一定数量散兵,而且这些散兵都是单兵作战能力极强的白甲兵。    这些白甲兵担负着三样任务。    一是侦察敌军情报,二是通过小规模的sao扰来疲惫敌军,第三就是对敌军实施战场信息遮断,让敌军成为瞎子以及聋子。    比如现在,充当先锋的五十多个白甲兵早就已经撒出去。    申初刚过,就有白甲兵回来向拜音图报告:“额真大人,前方发现大量西洋铳台。”    “嗯?西洋铳台?还大量?”拜音图闻言明显愣了下,对西洋铳台,他当然不会陌生,事实上每个建奴将领都记忆犹新。    当年在宁锦战线,西洋铳台可是给建奴造成很大麻烦。    但既便宁锦战线,明军构筑的西洋铳台也是数量不多,因为这玩意的造价可是要比普通的夯土城池昂贵得多。    当下拜音图又问:“有多少?”    “还在数。”白甲兵沉声道,“估计得有上百个。”    “你说啥?”拜音图闻言傻在那里,鳌拜、祖泽润、高第等人也是面面相觑,上百个西洋铳台?有没有搞错?怎么可能有这么多个?    好半晌后,拜音图才终于回过神来:“去船上,看看是怎么回事。”    ……    崇祯搭乘着水师的一艘鸟船,顺着会通河往北前出将近两千米。    这个位置,距离徐州防线(半径2880米)的外缘还有一千多米,按崇祯的意思是还要再往前一千米,到防线边缘部。    但是郑鸿逵死活不肯再往前。    崇祯也就没有继续逼迫郑鸿逵。    郑鸿逵也是一片好意,不能让臣子太过为难。    明军的鸟船有一大两小三根桅杆,中间的主桅杆足足有24米高。    在接近20米的高度上有一个望斗,哨兵可以站在上面观察敌情。    郑鸿逵还想阻拦崇祯,但是崇祯这次没有理会,不仅自己爬到20米高的望斗,还把朱慈烺和朱慈炯哥俩带上去。    父子三人挤在望斗里,就显得逼仄。    王承恩、高起潜几个太监守在下面,急得不行。    但是朱慈烺和朱慈炯哥俩却很兴奋,这跟以前住在皇宫里的生活体验完全不同,他们更喜欢眼前这样的战斗体验。    小哥俩只能凭rou眼观察。    但是崇祯却有一架望远镜。    拉开望远镜,调校好焦距,崇祯很快就发现了沿着运河东岸开过来的建奴大军,密密麻麻的几乎把运河东岸都给铺满。    一万人的军队就这么大一片。    十万人的军队简直就无法想象。    朱慈烺和朱慈炯也已经变了脸色。    小哥俩都担心外围明军守不住铳台。    “父皇,为什么不把鸟铳和虎蹲炮集中到外围呢?”朱慈炯忍不住问道,“每个铳台只有20支鸟铳,2门虎蹲炮,能守得住吗?”    崇祯当即反问朱慈炯:“那你觉得多少门虎蹲炮、多少支鸟铳,才能确保守住外围的铳台?”    “啊这……”朱慈炯哑然。    朱慈烺道:“多少门虎蹲炮、多少支鸟铳都守不住。”    “烺儿说的对。”崇祯说道,“如果只有一两个铳台,无论有多少门虎蹲炮、多少支鸟铳都守不住,父皇打造的这个防线,关键不在于单个铳台,而在于前后十五重圆、总共五百多个铳台的饱和防御,你如果将大量的虎蹲炮和鸟铳集中到外围的铳台,那么后面的铳台不就成了摆设,整个防线不就废了么。”    “可以先集中到外围打一轮。”朱慈炯还是不服气,“等到第一重铳台失守,再把虎蹲炮以及鸟铳快速转移到第二重铳台,这样一来不就可以做到两全齐美了?既可以保证外围铳台有足够的火器,也不会让后面的其他铳台不会成为摆设。”    崇祯摇头:“你这想法不错,但前提是能够退得回来。”    “这有什么难?”朱慈炯道,“虎蹲炮也不过几十斤。”    崇祯也没跟儿子争,笑着说咱们拭目以待。    教育熊孩子还得拿事实说话。    ……    “这是什么造型?”    运河另一端的拜音图也懵掉。    此时的拜音图也爬到了一艘鸟船的望斗上。    建奴也是有水师,孔有德他们三个带去的。    “固山额真大人,给我看看。”鳌拜有些急。    “还给你。”拜音图便把望远镜交还给鳌拜。    鳌拜接过望远镜,只看了一眼就倒吸一口冷气。    “这么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