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5节 (第3/3页)
众人也没有催促张寒山,也是欣赏着火车启动时候,窗外开始移动的场景。 杨开则是对张寒山有些佩服了。 这张寒山对问题分析透彻,举一反三,看上去颇具华伯涛的真传。或许正因为如此,三星堆科考出现重大事故后,国民政府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请这个被软禁的角色出山。 从现在的情况看,这张寒山果然也不负众望,很快就发现了三星堆出土青铜器的端倪,揭发出古蜀国的文明。 如果让一帮挂着各种头衔的老教授老专家去考古现场的话,说不定到现在都没有个头绪呢。 由此,杨开想起张寒山被软禁的原因。 张寒山原为辽宁水产学教授,华伯涛的得意门生,营口坠龙事件中,协助国民政府偷梁换柱,用幼年须鲸的骨骼换走了龙骸,并进行辟谣,从而蒙蔽了大多数人,甚至包括自己的老师华伯涛。张寒山聪明,深居简出,他是一个懂得明哲保身的人,这也是营口坠龙的第一目击人全部被灭口,唯独他活到现在的原因之一。 若是当初张寒山也被民国政府灭口的话,恐怕他们又将失去一个人才。 在这个战争的年代,表面上是一线军人在作战,其实真正比拼的,还是各个国家的科技人才。 等到火车运行平稳下来之后,张寒山收回了目光,表情看上去也比之前好些了,开始缓缓的讲解起来。 当我到现场参加探讨之后,立刻将视线盯在了青铜面具上,我觉得青铜面具肯定邪乎。 我以前也听说过,某些年代久远的古董可能会被先人下诅咒,凡是碰到古董的人都会出现各种各样不适的症状。 不过以前我对这件事半信半疑,如今碰到这件事,再想想,心里也有些害怕起来。担心这件事会传出去,影响不好,便只是留下青铜纵目面具的照片,然后令人将青铜纵目面具小心封存了起来。 最后带着考古现场得到的一块奇怪的碧玉残片,去答复请自己出山的幕后大人物戴笠。 再然后,就碰到了杨开等人。 杨开听完张寒山的讲述之后,竟然一个个的毛骨悚然起来,全身的汗毛都竖立起来。 这张寒山的讲述绘声绘色,让他们如同亲临现场,仿佛刚刚经历过一场超自然事件,都沉默了很长时间。 只有轰隆隆的火车声,在车厢内来回的回荡。 “张教授,您所说的碧玉残片,是什么东西?”杨开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哦,这碧玉残片,并非一般的物事,而是古人记载东西用的帛书,在我国古代,在纸张发明之前,都是用竹简或者是各种帛片来记载事情的,想必你们应该知道。” 众人都点点头,虽然他们都不知道,可是在张教授面前,也不能忒丢人了不是。 “我之所以称呼这东西是碧玉残片,是因为制造碧玉残片的这种材料像帛一样的柔韧,却又像玉一样的温润光滑,我顾名思义,便称之为碧玉帛书。” 众人点了点头,等待着他说出下文。 张寒山继续说道:“虽然帛书材料未知,但也不是一无所获,我们在青铜面具里,发现玉帛似乎存在一种元素周期表里从未有过的神秘射线,拥有很强烈的放射性,这种放射性,有很大的可能性,间接导致了专家们的死亡。” “元素周期表?神秘射线?放射性?” 九筒瞠目结舌的听着这三个完全陌生的名词:“张教授,这三个玩意儿是啥东西?市场上有卖的吗?” 张寒山一阵无语,自己怎么把九筒是一活脱脱的文盲的事给忘了呢?怎么能听得懂化学专用名词呢?当下简单的解释了一下:“这些都是微观世界的东西,就好像是细菌一样,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就是由元素周期表里面的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等组成的,还有我们的身体,也是由元素周期表里面碳元素,可以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以及看不到的一切,元素周期表里面都有他们的组成成分。” 九筒的眼珠子都瞪大了,感觉脑袋上有一堆蚊子在脑袋上嗡嗡的叫唤,他立刻用力的甩了甩脑袋,想要将这群蚊子甩掉,心想张寒山毕竟是徒弟,没有他的老师华伯涛教授讲的明白透彻。 华伯涛说的所有东西,九筒都能听得懂,这张寒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行。 其实,这也只是华伯涛熟悉了他们这些人,对他们了解,所以只是说一些简单直白的话而已。 杨开等人也被这个问题缠绕的有些晕头转向了,陈天顶提出了异议:“张教授,您继续说,别理九筒那嘴贱的。” “陈老板,这您就说错了,我这怎么能叫嘴贱呢?顶多只能算是好学好问而已,古代有个伟大的人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不是?”九筒满脑子的搜索,想要把自己所知道的所有成语和哲语都用上,来表示一下自己也是有文化底蕴的,谁知搜索大半天,也就这两个词语而已,一阵失望,心想要是早知道用得到那些看起来没啥用的成语,我来的时候就好好的背一遍了。 “张教授,您继续说,咱在这仔细听着呢。”陈天顶催促了一句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