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 (第20/26页)
不久,便认了刘姑太太为义母,所以龚定庵也称之为干娘。他说:“前年夏天我本说要回来的,后来是我家老太爷体恤我,说天气太热,到秋凉再看,就此耽误了下来,早知如此,我无论如何也要回来一趟。” “真是冤业!”刘姑太太叹口气,“说起来我也作了孽——” 原来燕红对龚定庵,只是将一段深情埋在心底,刘姑太太早就看出来了,内心不以为然,便常以忏悔宿业相劝,使得燕红无法吐露心事,直到前年春天得病,缠绵经夏,眼看不起,才说了句:“我好悔!”由此倾情一诉,但一切都嫌晚了! 自然,要说悔,龚定庵才真是椎心泣血地悔恨竟不能看透燕红的本意。当然,其中也牵涉到吉云,别有一段难以诉说的委屈,此时只有倾泻在滂沱的涕泗中了。 在刘姑太太与宋嫂的劝慰之下,龚定庵收拾涕泪,去看燕红的坟墓。坟在庵后不远的小山上,一抔黄土,前竖一块小小的石碑,上刻“义女薛燕红之墓”的字样,下面署款是“义母刘妙缘立”,妙缘自然是刘姑太太的法名。 “这块地是燕红自己看中的,”刘姑太太说,“方向也是她自己选的,朝西,为的是望得见家乡。” 生前不能如愿,死后却能自主,这在龚定庵多少算是一种安慰。“干娘,”他说,“燕红有你这么一位义母,也是她前世修来的。我刚刚在想,我同她生不能同衾,死或者可以同xue;既然这里是她自己选定的,就不必迁葬了。不过我还有个想法,不晓得该不该说。” “尽管说。” “我想改立一块碑,让她姓龚,不晓得干娘肯不肯把她嫁给我?” “我怎么不肯?”刘姑太太说,“不过,龚大少爷,我倒有句话要劝你,我听燕红说过,好像当初你夫人不赞成你娶她,如今你这么做,只怕你夫人会不高兴;再说燕红是不是愿意也难说。” “龚大少爷,”宋嫂插嘴说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这不算啥喜事,有老太爷在,也要避避忌讳。” “不错,不错。”刘姑太太接口说道,“龚大少爷,算了吧!” 这些规劝,义正词严,入情入理,龚定庵无法不听,不过这座坟实在太简陋了,想了一下说:“我想种点树。” “去年种过一回,种得不得法,没有活,只有到明年春天再种。” “种的什么树?” “梅花。” “好!”龚定庵转脸对宋嫂说,“这件事要托你儿子了。” “好的,我来关照他。” “龚大少爷,回去吧。”刘姑太太说,“我还有几样东西要交代给你。” 回到庵里,刘姑太太捧出来一个布包,解开来一看,是两方汗巾,一个俗称为招文袋的钞袋,一对枕头套,手工很细,而且是簇新的。 “这都是燕红做的,几次想寄没有寄,临终以前要我当面交给你。” 观物思人,益增凄恻,龚定庵这夜住在船上,通宵失眠,晓钟初动,披衣挑灯,杂写感触: 阿娘重见话遗徽,病骨前秋盼我归。 欲寄无因今补赠,汗巾抄袋枕头衣。 第二首是: 女儿魂魄完复完,湖山秀气还复还。 炉香瓶卉残复残,他生重见艰复艰。 这首诗是仿照唐朝一个叫王丽真的女郎所作的“字字双词”,四句皆用叠句。另外两首亦是变体: 一十三度溪花红,一百八下西溪钟。 卿家沧桑卿命短,渠侬不关关我侬。 一百八下西溪钟,一十三度溪花红。 是恩是怨无性相,《冥祥记》里魂朦胧。 龚定庵回想从道光六年至今,十三年来,与燕红见面不过四五回,大多是在红蓼花开的秋天,十三年相思,欲寄无由,日日听暮鼓晨钟,计算着不知将来是何归宿的日子,那种况味,何堪忍受?造化弄人,以万物为刍狗,折磨煞人,天公不管,“渠侬不关关我侬”,无语问天,天亦无语,幸而天地间,还有文字可以倾诉难宣的抑郁,这样想着,觉得真应该好好替燕红写一篇传记,才对得起她。 《冥祥记》是一部唐人小说,又名《冥报记》,见于《唐书·艺文志》著录,龚定庵见过这样一个钞本,既化鬼魂,只有朦朦胧胧,一条淡影,性相皆无,自然恩怨都泯;龚定庵唯有这样去自我譬解了。 一到家便收到了魏仲英寄来的信,看到小云初学为诗,居然楚楚可观,自不免有惊喜之感,亦可稍减他西溪之行的哀痛,但是对魏仲英问他,何以作藏娇之计,他却还没有心思去考虑。 陪老父到海宁去看了潮,又应邀到杭州书家第一的汪氏“振绮堂”去审定了目录,余下的日子,便是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弄笔墨,整理全集,未能毕事,因为应酬文字太多了,有一首自嘲的诗: 闭门三日了何事?题图祝寿谀人诗。 双文单笔记序偈,笔秃幸趁酒熟时。 这种日子过得很慢,但也很快,转眼到了八月底,龚定庵突然警觉,接眷一事,如果再耽误下去,天寒地冻,雨雪载途,有多不便。而且他已决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