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4节  (第2/2页)
,等同于布帛茶叶,不受大明律和太祖成法的保护,完全可以当做货物买卖,不会被以“擅自买卖人口”的罪名加以追究。    换成大明的工匠看看?    以为封建社会就可以随意买卖奴婢,纯属于天方夜谭。    现在是永乐初年,朱棣正大力倡导恢复太祖成宪,没有政府的许可,不办理相关手续,藩王一样论罪,官员不用说,庶人被抓到了,不充军发配也要坐上几年大牢。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明朝的话本里为何会有丫头小厮称主家为爹爹?即是以收养的名义钻法律空子。此等做法多在明中期以后,在朱棣统治时期,敢踩线,绝对收拾起来不耽误。    日本尚且不是明朝的藩国,倭人在大明犯法要受到严惩,但倭人工匠却不受大明律法保护。即使双标了,也没人抗议,或者说,不敢抗议。    不服?那就开打!    打死不管埋,打得缺胳膊断腿了,医药费自理。    谁让你挑衅了?不收拾还留着你?    永乐帝时期的大明,就是如此彪悍。日本还没深切体会,鞑靼和瓦剌完全可以现身说法。    倭刀是从唐刀发展而来,论锋利程度,好的倭刀的确优于明军的腰刀。    这批倭人工匠中,郑公公手中的不必想,绝大部分要进献朝廷。丁千户手中的,除了进献朝廷,另有部分要分给汉王和赵王,以兴宁伯和定国公的关系,自然不会厚此薄彼,必定又要去掉几人。    余下的,一个巴掌都能数得过来。    不趁早下手,还等何时?    等到船队回航,黄花菜都凉了!    众人忙着瓜分倭人工匠,红发夷人自然被冷落在了一旁。    没有任何可挖掘的价值,也不是做生意的对象,谁会费心思理他?语言不通,还要找个通译,何其麻烦。    唯一会找他问话的,只有丁千户。    无他,人是丁千户捞上来的,例行公事也要问上几句,说不定就有可利用的价值。    带着两名通译,丁千户走进来了船舱。    红发夷人眯了眯眼,似乎还不怎么习惯瞬间明亮的光线。    丁千户转头交代几句,两个通译轮番上阵,换了几种语言,才得以顺利交谈。    再三询问,几经确认之后,方才得知此人的真实身份。    “此人名为迪亚士,年不及而立,据称是佛郎机人,数月前乘坐大食商船远渡重洋,来到此处。”    通译和迪亚士的交流持续了两盏茶的时间,基本上将迪亚士的个人情况了解得七七八八。    丁千户面带疑惑,问道:“此人是搭乘大食商船?既如此,为何会落入海中?莫非遇上了海风?”    听完通译的转述,迪亚士顿时一脸的愤然。    不是遇上了海难,而是他被骗了。    他搭乘的大食商船目的地是安南,船长答应将他送到明朝的土地上,船却压根没有靠岸,在距离岸边较远的地方放下小船,让他自己划船上岸。    没有官方许可,又不是市舶司所在,大食商船自然不敢轻易靠近大明的海岸,万一被当倭寇海贼收拾了怎么办?    自见识过郑和的船队,商船上的一干人等,远远见着大明的平头渔船都要避开,以免惹上麻烦。为他一个人冒险靠近海岸,更是想都不要想。    想登陆,自己“偷渡”。    “所以他就自己划船上岸了?”    通译点头,丁千户万分的无语。    话说,他不会捞了个傻子上船吧?那可就做了亏本买卖。    迪亚士犹自不觉,仍在愤然的滔滔不绝,不时还挥舞一下拳头。    当时,见船长只给了一艘小船,他自然要抗议。无论如何,他是付了银币的,船长这么做违反之前定下的契约!    经过一番据理力争,船上却没有一个人站在他这边。如果迪亚士继续抱怨,连小船也没了,直接跳海游上岸吧。    在水手的肱二头肌和胸大肌面前,迪亚士不得不低头。    怀抱着幼年时的梦想来到东方,他绝不能半途而废。临行之前,更是发下豪言壮语,就这样回到家乡,迎接他的只会是无尽嘲笑。    迪亚士狠狠的瞪了一眼商船的船长,发誓自己发财以后,绝对要给这人好看。灰溜溜的下了商船,划着小船向陆地驶去。    看着远去的小船,船长冷笑一声,这样的傻瓜会发财?简直是白日做梦。    好在船长指给迪亚士的方向是正确的,没过多久,迪亚士就看到了陆地,还遇上了大明巡海的舟师,但这并不意味着好运。    船上的明军见他挥舞着双手,大喊大叫,状似疯癫,误以为是海贼,压根不听他的解释,或许也是因为听不懂,立刻向他发动了攻击。    顷刻间箭如雨下,小船翻覆。    “我以为会葬身在遥远的东方大海,只能不停的向神祈祷!”迪亚士紧握双手,脸上又露出了梦幻般的的笑容,“神是仁慈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