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69章 年关 (第2/2页)
……………… 次日。 许非在火车站送别母亲,骑着车子前往三环东路附近的华都酒店。这一片在后世叫cbd,也叫燕莎商圈, 华都是个大酒店,82年开业,六层楼。他找到1154房间,是个套房,里面已经挤满了人。 今天是海马影视创作中心成立的日子,请了记者,作家来了六位。其中有张生脸,戴眼镜,头发稀薄,坐轮椅。 此人是参与者之一,叫史铁生。 应该很熟悉了,语文课本上有他的一篇文章《我与地坛》。 他插队的时候双腿瘫痪,回京后又得了肾病,98年发展到尿毒症,靠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十分不易。 今天特意过来,也是为海马壮声势。 “先拍照,先拍照!省的一会没功夫!” 马卫都张罗着,把几人叫到一块拍了张合照,然后自由采访。 记者们很兴奋,一口气见了这么多腕儿,每个腕儿身边都怼着几台照相机。许非也不是一文不名,被个哥们拽住硬问。 “您能介绍一下海马是什么性质的团体么?” “不算团体,就一文艺沙龙,自由松散,没官方背书。” 那哥们都愣了,道:“那,那你们凑在一块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影视界贡献力量!你看看,诸位都是中青年作家,创作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优秀的影视剧本是一部戏的基础,我们现在非常缺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期待,海马会为影视界带来怎样的变化。” “那您主要负责什么?” “顾问啊。” 许非笑笑,“承蒙诸位老师厚爱,能尽到自己的一份心力。文字和影像毕竟是两种概念,转换的时候需要留意很多细节,我就是负责把握这些细节,让出来后的影像更具魅力。” 这哥们问了几个问题,又跑到别的人跟前,互相轮番采访。 海马成立的影响力非常大,当时连《人民日报》都登了一篇小稿:《海马影视创作中心在京成立,一批中青年作家进军影视界》 “这个于今年1月成立的民间创作团体,是由一群近年来活跃在文坛上的中青年作家组成。该中心成员大都在影视剧本创作上有较大成绩,创作状态良好,锐气正盛。 1989年已经投入拍摄或将要投入拍摄的,有刘恒的《伏羲伏羲》、《黑的雪》,汪朔的《玩的就是心跳》、《人莫予毒》,刘毅然、吴滨的《爵士鼓手》,莫言、刘毅然的《大水》,朱晓平的《河吟》等。” 所谓《伏羲伏羲》,就是《菊豆》。 《黑的雪》,就是《本命年》。 可见刘恒的厉害之处,他后来正式跨入影视圈,写了不少好本子。《秋菊打官司》、《贫嘴张大民》、《少年天子》、《集结号》等等。 而海马刚成立的时候,主攻电影,电视剧只有一部汪朔参与策划的《渴望》。《渴望》大火之后,才重视起这块肥田。 闹腾了俩小时,记者撤了,史铁生身体原因也先走了。 一帮人下馆子,吃喝到下午才散。许非喝了很多酒,摇摇晃晃的骑回百花胡同,咯吱一推门。 “……” 瞧着空荡荡的院里,挂着厚棉帘子的西屋,他没太敢动,忽然意识到是什么情况。 而且好像从相识以来,头一次出现这样的场面。 (还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