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墓笔记1-8大结局全集_第10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5节 (第3/6页)

商回信,让他不管多少钱,马上收购那个卖家手里所有的帛书残片。

    信发出之后,他才想起在中国那时候的情况,美国的信件和包裹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够到达台湾,然后通过台湾的特务派发到中国大陆,再通过邮政系统传递,走的完全是特务传送情报的路线,这封信起码要两个月才能到达那个古董商手里,而古董商采购成功,寄回货物或者照片,也最起码要两个月时间,一来一回,加上损耗的时间,最起码要半年。

    眼看着秘密就在眼前,却还要等待半年时间,裘德考如何忍的住,而且时间越久,就越有可能帮生枝节,如果是以前不知道的时候还可以,现在知道了线索,如果再失去,恐怕自己会一头撞死。

    当天夜里,他很反常的彻夜难眠,坐立不安,他听到无数的声音在他的耳边说话,有以前在中国的那些人,有在美国的朋友,在中国的往事,战国帛书,终于,在在权衡了再三之后,他就决定,他要直接回到中国,亲自完成这件事情。

    当时的中美关系已经松动,美国人到中国去虽然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中国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的观念也得到了改善,于是,在1976年的春节,54岁的裘德考搭乘一只美国记者考察团的飞机,在阔别了中国近30年后,重新回到了中国的长沙。

    回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地方,裘德考感慨而又兴奋,他发现一切似乎都没有变化,长沙的老城区还是如此,只不过多了很多的水泥房子,其它的街道,老房还是他离开时候的样子,只不过更老了而已,他当年呆的教堂已经成为了一座小学,他走到自己的房间,发现甚至自己的写字台还在哪里,只不过上面堆满了杂物。看到了这些,他不免就想到了被自己害死的那一批中国人,然而让他感觉到欣慰的是,走在以前经常走的老街上,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够认出他就是当年在这里的洋和尚了。

    不久之后,他就和和他联系的那个文物走私商接上了头,那是一个中年谢顶的胖男人,在这个人的引荐下,裘德考就见到了那份帛书残片的卖家。

    那是一个白净的年轻人,名字就叫做解连环。

    盗墓笔记  蛇沼鬼城篇  第13章  长沙那些事儿

    (说到解连环其人,我并不了解,但是三叔在叙述的时候,讲了很多关于他的事情。)

    (这些事情比较繁琐,我本可以跳过去,然而,这些事情却能够让人了解解连环的为人,我相信三叔和我说这些是有目的的,而且事情也比较有趣,所以还是了解一下比较好)

    说起来解连环这个人,就不得不说我们家和解连环家族的渊源。我虽然对解放前爷爷辈份的那一批人素有耳闻,但是这一次三叔如此详细的描述,有很多事情我也是第一次听到。

    历代土夫子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舅带甥,爹带儿,在辛亥革命之前,土夫子还流于一般的散盗,并不成气候,因为没有文化,对于文物的价值认识不足,所以当时的土夫子,挖掘古墓的主要目的,是取一种叫做“糯米泥”的回填土。

    糯米泥是一种极品的黄泥,常见于唐宋的棺井内,也就是说挖掘这种黄泥,往往就需要挖掘到紧贴着棺椁的地方,这样的挖掘方式,很容易从黄泥中带出明器,后来这些东西流于市场,这些土夫子们慢慢发现了这些明器的价值远高于黄泥,才逐渐从掘土者转化为专业的以盗取明器为目的的盗墓贼。

    作为外八行里一种比较特殊的行当,土夫子的长期的发展下来,也逐渐发生了分化,有很大一批土夫子从掏沙开始,一代一代的演变,古董商,跑盘子,走私,最后整个家族就形成了围绕着盗墓的利益集团,盘口遍布全国,下有人起货,上有人接脏,洗白,洗钱,全是一个家族包办。

    这说起来有点像隋末财阀的感觉,确实如此,但是规模没有这么大,而且相当的隐秘。普通人家是看不到这些人脚底下的繁荣昌盛的。

    这其中最典型,就是湖南老底子赫赫有名的所谓“九门提督”,九个大家族。

    在解放初期的那一段时间里,经历过了军阀混战和剿匪的扫荡,老早的“老九门”的家族全部都凋零了,解放之后的“新九门”,大体是年轻一辈靠口碑排出来的,所以有多个版本,但是到现在老人嘴巴里还说着的,大约也就只有排着我爷爷的那一个。

    我所听说过“九门提督”,大概也就是陈皮阿四,我爷爷的狗五爷,黑背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