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明_第24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9节 (第3/4页)

就是中书府想出各种招阳奉阴违。毕竟,涉及到权力一事,没有谁会主动退让的。

    想来想去,林纯鸿最终将中书府和监察府高层召集在一起,举行了荆州历史上的第一次三府协调会。经过艰苦的磋商,中书府终于退让了一步,将手中的钱钞发行权交由监察府审计,由此,《钱钞管理条例》最终出台。

    监察府首先从钱钞入手,将手伸入财政司,无疑,这里面有林纯鸿干涉的因素。即便如此,彭新在监察府的声望也直线上升,直追李崇德,被视为下一任监察府令的当然人选。

    令人想不到的是,《钱钞管理条例》刚刚生效一个月,就碰到了财政司想增发金票和票据一事。财政司拟定计划后,却被监察府根据条例否决,又一次将中书府和监察府之间的矛盾激化,几乎到了见面就翻白眼的地步。

    现在,张思奎将荆州财计艰难一事公之于众,又提出了任何人都觉得难堪的借债之计,把荆州上上下下搅的片刻不得宁静。甚至一部分监察府吏员都认为,增发钱钞多方便,要不是因为《钱钞管理条例》,哪会让荆州陷入如此窘迫的境地?

    彭新就是罪魁祸首!清楚事情来龙去脉的人,大部分持这种看法。彭新处于这个巨大的漩涡之中,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

    一波未平,一波又兴起,正当人们对张思奎口诛笔伐,嫌他丢了荆州脸面之时,荆州时报又刊登了一篇文章《钱钞升值与贬值新论》。该文深入浅出,旁征博引,鲜明地提出:钱钞流通量当与货物交易量相适应,多了,则钱钞贬值,少了,则钱钞升值。

    如果仅仅只是论证一下这个观点,没有多少人关注,但让中书府愤怒的是,该文引述了大量的数据,表明自崇祯八年以来,荆州的物价一直处于上涨之中,尤其是粮油、棉布、木材等基本生活物质,几乎上涨了三成,原因无他,就在于交易中流通的黄金、白银以及票据、金票过多,致使钱钞贬值。

    末了,该文还危言耸听:如果放任金票和票据发行,洪武、永乐年间的宝钞急剧贬值之事就将重演,就连金银也会急剧贬值,出现万历年间谷贵银贱之事。

    这篇文章出自于财计学院周德中教授之手,无异于为《钱钞管理条例》张目。中书府虽恼火,却发现该文驳无可驳,连反击都找不到切入点。

    第四百八十章 借债风波(二)

    钱钞升值贬值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凡是能理解周德中《钱钞升值与贬值新论》文章者,无不投入极大的热情关注此事。

    聪明人,哪里都有,一些人迅速将该文与张思奎的借债论联系起来,并提出:既然不能增发金票与票据,那么荆州如何解决财计艰难的难题,难道只有借债一途可走?

    老百姓都能想通这点,荆州内部的高层个个人精似的,哪能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顿时恍然大悟,林纯鸿欲推动借债一事,所有前期的动作,无非就是为了减小推行借债之策的阻力而已。

    想通了此节,这帮高层顿时沉默了。报纸上,除了一些学院学者兀自争论不休外,官方的色彩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

    正当高层将目光焦点集中于星拱楼,等着林纯鸿讨论此事时,令大家预想不到的是,荆州时报在沉寂了数日之后,又刊登一篇文章:《税制刍议》。

    无论是张思奎,还是周德中,皆非常小心地将文章定位为理论探讨范畴,无一言涉及荆州现行之政策。而《税制刍议》就不同了,该文将荆州现行的税收体制批得体无完肤,比如:税种少,仅限于流通税中的增值税与营业税,忽视了所得税;税额低,增值税才一成,而营业税才半成,致使财计艰难,税收的调节作用无法发挥……

    该文还建议,应借鉴广州定点贸易处的经验,对不同的货物种类以不同的税率征税,限制奢侈品等无用之物的生产和流通,鼓励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和流通。

    税制,乃财政之根本,调整税制,在历朝历代无不是大事,成者,则国家欣欣向荣,国力增强,失败者,则国破家亡,落个惨淡结局。

    此文一出,无异于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了一块巨石,不仅将荆州内部高层弄得一愣一愣的,就连一直保持沉默的商人们,也无法坐视不理,开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荆州之大变。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