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3节 (第2/4页)
济得何事?自保有余,进取不足,充其量只能算作一只苍蝇,虽烦人,但绝无可能让我们伤筋动骨。我倒希望林小三能将龙虎军团全部留在旅顺,耗尽他的财力。” 济尔哈朗说的倒是实情,却丝毫不能减轻皇太极的焦虑。 皇太极叹道:“林纯鸿可惧之处就在此。本以为他会野心膨胀,取明廷而代之,结果他量力而行,不见丝毫动心的迹象。另外,为了减轻财政压力,还撤走了龙虎军团。如此能屈能伸,不使用蛮力的对手,才最为可惧。一旦林纯鸿专注内政,整合了江南、郑芝龙、四川的力量,到了那时,必然对辽东大规模用兵。” 济尔哈朗默然。明廷目前膘肥而体不壮,满清壮实而体型过小,而林纯鸿就如一头正在快速成长的老虎,体型大过满清而力量强于明廷。 这样的一个对手,还真是头疼。 且听皇太极接着说道:“辽东之民,业已超过两百万,还是人口太少啊。不用说大明,就连林纯鸿的四分之一都不到。而且,就是这两百万人口,仅靠辽东之地亦难以供养。以往,靠着进入大明劫掠,人口急剧增长,钱粮无虞,但是现在……” 皇太极顿住了话头,沉默下来,陷入了深思之中。 多尔衮自从回到辽东之后,一直闭门谢客,面壁思过。即便一些礼仪不得不参加,也是沉默寡言,甚少开口。清廷内部,多有揣测多尔衮失势者,一时之间,多尔衮门前冷落车马稀,甚少有拜访者。 但是,令清廷诸多大佬大跌眼镜的是,皇太极对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信任犹有过之,一旦有难决军机要事,均找多尔衮商议。 此中缘由,多数人揣测不透,还以为皇太极心胸开阔,知人善用。唯有多尔衮明白其中的苦楚:此战,主要以镶白旗、正白旗为主力出战,两旗的实力急剧削弱,对皇太极的威胁降至历史最低点,皇太极当然放心大胆地使用他。 多尔衮所不知道的是,范文程、宁完我等一帮汉臣也心知肚明,只是没说出口而已。 多尔衮多日面壁,倒不是一无所成,他见皇太极彷徨无计,开口言道:“辽东的人口,虽只有两百万,但朝鲜人口超过五百万,外加将近两百万的蒙古人,人口并不少于林纯鸿。” 多尔衮的话,让皇太极灵光一现,问道:“你的意思是说,整合蒙古和朝鲜之力?” 问完,不待多尔衮回话,皇太极摇头道:“谈何容易?朝鲜表面称臣纳贡,但大多臣民依然心向明廷。至于蒙古,完全是有奶就是娘的主,如何信得过?” 多尔衮道:“与其派遣重军监视蒙古和朝鲜,还不如征召壮丁进入大明劫掠,劫掠之财货,分一部分给蒙古人和朝鲜人。蒙古和朝鲜能从中获利,自然不会生出异心!” 济尔哈朗吓了一大跳,大声道:“刚从大明惨败而归,难道还要重蹈覆辙?女真的巴鲁图,再也损耗不起了!” 济尔哈朗的话还未说完,皇太极却眼睛一亮,示意济尔哈朗住嘴,对多尔衮说道:“你继续说。” 多尔衮道:“我所说的劫掠大明,并不是如以前一般,动辄出动几万大军,而是分成数股,在宣大一线毁边墙劫掠大明。每股兵力,以朝鲜、蒙古人为主力,仅派千余八旗兵力监视即可。所获财货,按军功,分一半与朝鲜人和蒙古人,又有何妨?” “这么做,好处有三,一则收拢蒙古和朝鲜人之心,即便蒙古和朝鲜生出反叛之心,也因为精锐在外,而无力反抗;二则,辽东的钱粮无虞;三则,借边境紧张气氛,阻止林小三从蒙古买马!” 皇太极越听越喜,拍案而起,欣喜道:“你说得有理!” 多尔衮得到皇太极的赞赏,信心更足,顺口说道:“另外,我认为,我女真一族一直苦于壮丁不足,不如吸收蒙古人和朝鲜人中作战勇猛,又对我大清忠心耿耿的勇士加入女真八旗,享受八旗的待遇,鼓励其与女真通婚,壮大女真八旗的实力。” 这个显然比皇太极成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更进一步,直接跨入融合汉人、朝鲜人和蒙古人的程度。尤其是对朝鲜,皇太极一直采用的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