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440 夏庄 (第1/1页)
夏庄。 夏庄在省城的东南。 在省城,夏庄还是很出名的。 在地理位置上,这属于城郊。 同时,又距离高速公路路口,火车站和沿江码头都很近。 附近是很大一片的仓储区。 近些年,因为优越的交通条件,逐渐成了省城的一个物流中心。 大大小小的物流公司、快递公司、货运公司有上百家。 同时,依托物流,附近也有很多的工厂和工地。 所以这里就成了外来务工人员很是聚集的一个场所。 在人员结构上,和我租住的城中村很相似。 但也有不同。 我住的城中村里面,外地人以做生意的居多。 不管是大生意。 小生意。 还是上不得台面的生意。 在夏庄这里,则是以在工厂打工的居多。 所以这里也是省城最大的劳务市场。 因此每天早上,都会看到几百人举着各种牌子。 “屋顶漏水。” “瓦工。” “电焊工。” “家政。” 在路口等活。 …… 除了有最大的劳务市场。 这里还有一个很著名的地方,就是夏庄打工子弟小学。 算起来,这个学校,已经有接近20年的历史。 是省城办校最早,规模最大,在校人数最多的打工子弟学校。 曾经被新闻媒体当做正面例子报道过。 …… 顾名思义,打工子弟学校,就是专门招收那些打工人子女的学校。 打工人在城里打工。 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大问题。 最开始,这些打工人自顾不暇。 在城里有上顿、没下顿的。 可能一个月都要换好几份工作。 还经常遇到欠薪的黑心老板。 所以自然是没法把子女带到身边。 于是子女只能留在了老家,成为了留守儿童。 打工人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儿女成为留守儿童。 所以只要是条件稍微好点,都希望能把子女带出来。 哪怕累点,辛苦点,但也能一家人团圆。 可这些子女到了城里,却哪里上学呢? 公立的学校要求户籍,要求房产。 有很严格的条件。 根本进不去。 私立的学校倒是不要求户籍和房产了。 但是一年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学费,又哪是这些外地打工人能承担的? 所以就出现了专门招收这些子女的学校。 很多最开始都是自发形成的。 当然是设施简陋,师资不足,手续不规范。 但真的解决了很多打工人的实际困难。 就像是这个夏庄打工子弟小学。 最开始就是几个卖菜的摊贩弄起来的。 第一任校长是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文盲。 但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再当文盲。 于是从一个仓库开始。 从一个学习班开始。 慢慢的发展,到后来,已经成为能容纳几百个学生的学校了。 有小学部和初中部。 老师几十名。 大部分都是兼职的。 有教师资格证的,不到10个。 其中一多半,还都是一些已经退休的老教师。 主动来做公益,当志愿者的。 但今天,这个学校要被关门了。 …… 我和温绍年站在了校门口。 这个学校也是和很多打工子弟小学一样,是用废旧的厂房改造的。 之前虽然寒酸。 但也能听到郎朗的读书声。 能看到孩子纯真的笑脸。 但现在,读书声不再。 笑脸变成了无奈。 门口,一把大锁冷漠地拒绝着访客。 在我们前面。 一个背着崭新书包,梳着两只羊角辫的女孩。 抬头问着身边的妇女。 “mama,我的学校去哪了?” 她mama无法回答。 …… 我们在附近走了一圈。 就已经明白了这所学校的现状。 学校被关停了。 不允许再招生和教学了。 这个场地,也有了其他的用途。 不能怪那些职责部门心狠。 不是他们欺负人。 不是他们故意毁了打工子女的上学梦。 而是夏庄打工子弟小学和很多打工子弟学校一样。 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比如没有办学许可证。 比如场地的安全问题。 比如学校食堂的卫生问题。 比如没有通过消防验收。 比如很多老师都不具备上岗资格。 更可怕的是,一个学校的门卫,居然还是一个隐藏的逃犯? 所以有1000个理由,要把学校关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