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1节 (第2/3页)
石早就卖了,只是恩公一直没来老朽也不敢私自做主。” 粮种也是有期限的,当年生的好种子自然比陈年的出芽率高,倒是食盐不怕坏采买了许多。 “老人家,莫要再叫恩公了。” 宋辞停脚吩咐道:“我本家姓赵,你还是叫我赵公子吧。” 此方世界的首都虽是汴京,国人的风俗习性却和她记忆中的朝代大不相同,只怕也是某个话本演化而来。 故人无以为念,唯有这姓氏还能借来一用。 待主客落座,宋辞才慢慢说道:“此次前来乃是有托于府上二郎。旧日听闻他与钱塘县李捕头私交甚笃,不知可否为我引荐一番?” 石老汉轻手轻脚地斟满一杯粗茶,小心回应道:“公子肯用二郎是他的造化,老朽自然求之不得。只是他在伍间皮赖惯了,怕哪处不周到再误了公子的大事。” “哎,老人家不必挂心。” 见他面色忐忑,宋辞不由轻声宽慰道:“不是什么要紧事。我想落户钱塘,又没有路引文牒之类的物件,这才想找熟人松松手。” 满天神佛看着,她也不好再对凡人使那些上不得台面的手段,只能花钱买便捷。 听闻不过是些许小事石老汉顿时松了一口气,“此事该是不难。捡日不如撞日,我这就叫二郎回来,让他送公子去钱塘县衙把户籍办好!” 作者有话要说: 宋辞:化形搬家啦。 灵芝草,么么哒~~ 第156章 6、 既是去县里也不能光凭两条腿走着, 远近十多里路呢。 石二郎转头就去后院拉出了一头神气活现的小毛驴, 作势要往它身上套车。 石老汉看了心疼, 急忙将粗手粗脚的儿子赶走, 又从柴垛子边上的草料堆里拾了把青草喂给驴子, “公子有所不知,二小子虽从军中带回了几贯买命钱却不经花用, 老朽怕他一时不查被村里招猫逗狗的闲汉哄骗了去, 索性换了这个小祖宗家来。平日里得空就让二郎去县里拉脚赚些吃用, 自打有了它自家出行也便宜多了。 ” 宋辞见那头小毛驴四肢健壮毛发也油光水滑的, 一看就是被人照顾的很好,也忍不住上前摸了摸。 谁知那头在石老汉手底下老老实实的驴子左躲右躲,犯了倔似的就是不肯让她碰触。 想到谷中动物初见自己时的惊怯模样,宋辞心思一动,取出两根昔日里用灵泉浇灌喂养的胡萝卜送到它嘴边,“别怕。” 小毛驴蹭蹭蹄子呲牙叫了两声, 趁在场几人都被它突然发出的鸣叫引去心神才一口衔住胡萝卜,又紧挪几步躲在石老汉身后三口两口咽下肚子。 “好聪明的小家伙!” 宋辞笑着摇摇头,“你既吃了我的东西可不能再耍赖躲懒, 我还指望你拉着去县城呢。” 待驴车收拾妥当,那驴子果然安安稳稳地迈步向前, 摇晃得挂在脖颈上的铜铃叮当乱响。 听着这远远传出的声响,村里想要入城的百姓慌忙喊住了石二郎,挨个交了八文的草料钱搭车同行。 石二郎本不想允,一来怕耽误了恩公的要事, 二来也怕村里的乡亲不知轻重惹怒了贵人。 偏宋辞不在乎这些只隐晦地表示无碍,又主动坐到了车头将大半位置留给村里的老幼妇孺。 她这辈子天上地下的坐过不少车架,还是头一次和村民一起挤在颠簸的驴车上进城,这滋味还真是有些新奇。 走出村子没多久,车上的老妇便禁不住打听道:“二郎,方才在地里我就听说有个仪表不凡的年轻公子朝你家去了,可是眼前这位?” 石二郎余光瞥见她那毫不掩饰的打量之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