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37节 (第2/2页)
后再也看不到他们这两个碍眼的东西,张婆子及老大一家心情很好,没有再像以前那样阴阳怪气。 收拾完东西,江舒涵将东西抬上板车,带着瑞生到了老宅。 这个家太穷了,连粮食带农具居然只装了两车,就全部搬完了。 到了老宅,瑞生没有半点不习惯。甚至因为没人吵他,他反倒更自在了。 江舒涵也都由着他。自己到隔壁借了梯子爬上屋顶填茅草。 隔壁住着老大娘,见她动作笨拙补房顶,叫了老头子出来帮忙。 江舒涵吓了一跳,忙说不用,“大娘,您别看我是女人,这种活没问题。” 她小时候也经常爬上爬下,这点活根本不成问题。 她这副身体是个寡妇。男人,哪怕是年纪很大的男人,过来帮忙,都会引人说嘴,江舒涵可不想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老大娘似乎是个脾气极好的老太太,隔壁这么多年没住人,她正好也想跟江舒涵唠唠嗑。 两人没一会儿就熟悉了。 这老太太夫家姓黄,与张银贵也沾点亲带点故,只是不怎么近。 黄婆子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大柱,小的叫小柱。两兄弟在县城合开了家粮食铺子,每隔十天就会回来一趟。 两人闲聊一阵儿到了饭点,黄婆子担心饿到她老头,回家做饭去了。 江舒涵也开始准备吃食。 她分到的粮食都是还没有磨过的小麦及各种豆子。 江舒涵不想去祠堂门口磨面,主要家里没牲口,她得用人工磨。 这种出卖体力活的事,江舒涵是打死也不会去做的。 她便拿了半袋小麦到隔壁换了些面粉。 “自打他爹没了以后,这些天瑞生一直没有食欲。连话也不肯讲了。我担心这孩子再这样下去,会出事,就想给他做点好吃的。” 江舒涵叹了口气。 黄婆子一听,心里也同情孩子,“哎哟,瑞生这孩子多好啊。你那婆婆真是作孽啊。” 说着就去拿面粉给她。 因为两个儿子在县城做粮食生意。他们老两口吃的也都是细粮。 面粉磨得很细,倒是省了江舒涵不少事儿。 天太热,江舒涵便给瑞生做了凉粉。 瑞生头一回吃这个,又因为江舒涵肯放调料,厨艺好,他吃得喷香。 吃了一碗,还想再吃。江舒涵没让,这孩子本来就不爱动,身材比同龄人要胖一些。吃太多对健康有碍。 瑞生倒也乖,不让他吃,他也不吵不闹,乖乖出去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敲门声,江舒涵探头看去,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穿着青衣长衫的老者。 江舒涵放下筷子,唇边勾起一抹浅笑。终于来了,也不枉费她特地做了这份新吃食。 “请问你找谁?”江舒涵站在院子里,离老者有四五步的距离停下。 天气这么热,老者从山上下来已累得精疲力尽,手扶着门框直喘气,“这位大嫂,我是到方定寺上香的游客。天气太热,想讨碗水喝,不知方不方便?” 说起来他也挺背的,往常都是他的随从帮忙准备吃食。可他昨晚夜宿方定寺,突然想起有一事没办,偏偏这事也急,他便叫随从连夜下山去办。 他久等等不来,便想着下山等随从。下了山,他口渴难耐,就想到这边讨口水喝。 江舒涵点头,“当然可以”。 她刚要转身进屋,只听那老者又从怀里掏出一锭银子,“还请大嫂再帮忙准备一些饭食。这些是在下的心意,请大嫂务必笑纳。” 江舒涵接过银子,“那您等等”,她转身进屋,把堂屋的空桌子搬到外面,又给他搬了张条凳。 担心老者多想,她又补充一句,“我夫家刚去,不敢请您进屋,请您见谅!” 老者听到这话,哪敢有意见,忙善解人意点头。心里对这样爱惜名声的女子倒是多了几分钦佩。 江舒涵回头瞅见瑞生又坐在院子里发呆,忙道,“瑞生,你不是说要画画吗?就到门口画吧。别站在太阳底下,太晒了。” 瑞生很听话,木呆呆起身,提着自己的小篮子就出来了。 看到老者,他也不知道打声招呼,就这么直不愣灯坐到对面,铺好纸张,开始磨墨画画。 他画得自然是一直刻在他脑子里的方定山。 屋后这座山风景极好,在此地也算小有名气。半山腰有一座寺庙,往来上香的香客络绎不绝。 瑞生没一会儿就将山勾勒出来。 老者先还觉得这孩子不知礼数,却因为等候时间有点长,闲来无聊,便也起身过来瞧瞧。 这一看就怔住了。 这孩子运笔生涩,也不懂留白,却只用简单几笔就将方定山的秀美勾勒出来,倒是块难得的璞玉。 “先生,水给您端来了。吃食还得等等。”江舒涵将碗放到桌边,刚要转身,却被老者叫住。 “这位大嫂,你这儿子师从何人?” 江舒涵摇头苦笑,“小妇人家中贫寒,瑞生也只是随意画几笔,并不曾拜人为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