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0页 (第1/2页)
见孟则知站了出来, 工部尚书卢振祥跟着出班说道:万岁,宁王殿下说的是,一旦这些倭寇成了势力,危及到沿海漕运,后果将不堪设想。更何况实行海禁,沿海十几万渔民又该何去何从 见孟则知自己给自己挖坑,八皇子乐的推波助澜,他当即说道:儿臣以为卢大人所言极是,父皇英武,殚精竭虑十余年,终于在广德二十年彻底击败鞑靼,一雪前耻,扬我朝廷天威。如今仅仅因为水师不利,朝廷便避战、惧战,若是传出去,天下百姓又该如何看待我朝 这些道理,广德帝如何不懂,在他看来,扬朝的根本在于农业,而农业的出产足以养活大扬王朝。最主要的是,之前为了打鞑靼就花了整整五年时间,而倭寇在海上,望风而动,机动性更强,要想除掉他们又要花上多长的时间,广德帝想都不敢想。 偏偏主战的是孟则知,一时之间,广德帝也猜不透他的心思,捂着嘴重重的咳了两声之后,只能是搪塞道:此事事关重大,稍后再议,让朕再好好想想。 一下朝,广德帝便把孟则知招去了乾清宫。 孟则知开门江山:父皇,儿臣想拿这伙倭寇练兵。 什么广德帝一肚子的话都被孟则知的这句话给堵了回去。 多说无益,孟则知直接把广德帝带去了西山的火器局。 只留有一个出口,且四周多是悬崖峭壁的山谷里,十几杆火枪齐放,砰的一阵巨响之后,六十丈(一丈为三点三米)开外的一排身着棉甲(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种铠甲)的木头人应声而倒。 等到众将士将那些木头人抬过来一看,只见木头人身上的棉甲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掀开棉甲一看,弹丸已经彻底的没入了木头人的身体里。 孟则知介绍道:这是滑膛燧石火枪,射程约八十丈,射速快,后坐力也小。这是来福枪(鸟枪),有效射程约九十丈,装弹很慢,但精确度比较高。这是燧发枪(手枪),射程只有不到三十五丈,胜在成本比较低。 这些是孟则知在这个贫穷落后的年代唯一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几乎穷尽了他的本事。 至于杀伤力更强大的火炮,想都不要想,造价太昂贵了。 就为了这个火器局,不过五个月的时间,孟则知已经往里头砸进去了三十万两银子,几乎大半个北地的能工巧匠都在这儿了。 好在这个时候西方国家普遍还在和冷兵器打交道,保守估算,这三种火枪足够大扬朝叱咤风云二百年。 广德帝当然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除床弩外,要知道眼下大扬朝军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