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为王[快穿]_第228页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8页 (第1/2页)

    八十年代的大学录取率极低, 哪怕是考上重点高中, 也有很多人考不上大学,尤其是文科生,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时候, 全国上下人才断层相当严重, 不光缺乏大学毕业的高级人才,同时也缺乏具备专业技能的中等专业人才。于是,鼓励初中生、高中生放弃读大学的机会, 报考中专学校的相应优惠政策纷纷出台。

    在当时,上中专是除了出嫁和考上大学之外, 唯一一种可以将户口迁入城里的办法。更何况中专生毕业之后可以像大学生一样政府包分配工作,还是带干部身份编制的那种,在当时那叫铁饭碗。

    那个时候城乡居民待遇差别极大,对于农村考生来说,跳出农门是首要任务。上中专,比上高中再考大学要少念三年书,省了学费不说,还能提前三年出来工作,给家里减轻负担。

    最主要的是,早年中专毕业生分配到的工作也不比大学毕业的差。一些热门的中专对口的都是非常好的一般人进不去的单位,比如广电、通讯、汽车行业,进去了就是有编制的正式工,而且在职还可以继续进修大专本科学历,单位都认可。

    所以在当时大多数优秀初中毕业生第一个选择是中专,然后才是高中,有些中专的分数线有时甚至会超过重点高中。

    三代同堂,儿女个个都有了出息,苦尽甘来,林岁寒就差没把屁股给撅到天上去了。

    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头。

    他的亲生父母找来了。

    一九三一年,卫国战争爆发。

    一九四零年,林岁寒出生于淮海地区的一个农村里,母亲詹淑真是当地妇女救国会的主任,父亲陆有恒是根据地作战室的参谋。

    林岁寒出生之后不到两个月,敌军开始针对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扫荡,部队必须转移到更安全的地方去。按照当时的规定。为保证部队轻装行军作战,营以下职务的伤员每人发放十块银元之后就地遣散,自找归宿,营以上的仍然用担架抬着随军行动,孩子一律送入老乡家里帮忙喂养。

    詹淑真没办法,左挑右选,给林岁寒选了一户家里有媳妇刚刚生了孩子没多久,奶水还算充足的人家,又给了十块大洋做抚养费。

    林岁寒就这样离开了亲生父母。

    三年后,局势稍微稳定了一些,陆有恒和詹淑真找了过来。听说陆有恒已经做了旅长,老乡夫妇有了自己的私心,他们把林岁寒藏了起来,把自己的孩子抱给了他们。

    陆有恒和詹淑真为这个孩子起名陆延风。

    又过了半年,老乡病重,没了,家里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