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影帝的诞生[美娱]_分节阅读_421 (第3/3页)
领袖杰西·杰克森和犹太人权益组织领袖福克斯曼公开赞扬此片,还利用了自己的人脉和媒体关系到处宣扬《角斗士》的男主角罗素·克劳其实脾气暴躁、性格狂妄自大。 有人提出疑问:威廉·布兰德利似乎和哈维·韦恩斯坦合作过至少两次?《莎翁情史》的男主角还是他呢,而且《魔戒》系列的电影版权也是威尔洛特从米拉麦克斯手上购买的,为什么米拉麦克斯抹黑起《美丽心灵》来就这么手下不留情,就不怕影响彼此间的交情吗? 这些问题并不难回答,很快就有对好莱坞了解颇深的网友(或许就是个电影人)为其他网友进行了科普: 是的,除了《莎翁情史》外,威廉·布兰德利还拍过米拉麦克斯的《惊声尖叫》,并且据说哈维·韦恩斯坦决定要拍后来票房大卖的《惊声尖笑》系列就是受到了他的启发,这大概也是后来威尔洛特能买到《魔戒》改编权以及威廉·布兰德利接拍《莎翁情史》的一个原因。 但是,曾经交情不错不代表永远不会起龌龊。然后这名知情人就好好的讲述了一番1999年米拉麦克斯是如何在罗伯托·贝尼尼和威廉布兰德利之间抉择,然后认定布兰德利太年轻几乎没有希望胜出于是放弃他,后来全力为贝尼尼公关奥斯卡影帝的。以及在《指环王:魔戒再现》创造票房奇迹后哈维·韦恩斯坦有多后悔卖掉小说改编权。 互联网上信息传播的速度太快了,在很短的时间内,网友们已经用大量的信息——半公开或隐秘的内部消息,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将哈维·韦恩斯坦定位成了好莱坞最大的黑幕,只手遮天的犹太佬或是不择手段的投机商人。 等传统主流媒体注意到这一切时,这些内容已经在互联网上铺天盖地了。 公众易受媒体影响,但反过来其实也是,当公众的舆论倾斜到一定程度,媒体也很难忽视过去。 其他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旧金山论坛报》、《好莱坞报道》、美联社和伦敦《泰晤士报》、德国《图片报》也都纷纷跟进,加入到了对韦恩斯坦兄弟的声讨中。 《利用媒体抹黑对手米拉麦克斯涉嫌cao纵舆论》 《隐藏幕后的好莱坞顶尖权势人物——韦恩斯坦兄弟》 《十年83项提名!奥斯卡对待韦恩斯坦真的不一般?》 《公关手段影响评奖结果艺术的纯洁和公正谁来维护?》 随着报道的集中和深入,舆论的风向也在渐渐发生改变。从深扒哈维·韦恩斯坦在好莱坞能量到底有多 大,到开始质疑那些曾为米拉麦克斯大唱赞歌的媒体、影评人甚至是往届奥斯卡颁奖结果的公正性了。 这是很严厉的指控。 无论是对于媒体还是职业影评人来说,或许他们有着说不尽的潜规则,但那些都是不能见光的,一旦被挑明收过好处,那么那人的职业道德将会受到严重的怀疑,甚至在所在行业都再无立足之处。 连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太阳报》专栏作家罗杰·埃伯特也不能例外——罗杰·埃伯特刚刚给予过米拉麦克斯制作的几部电影极高的评价,还为芮妮·齐薇格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说过好话,所以也被卷进了这场风波中,虽不至于被公开质疑违背职业道德——因为他仍然是唯一一个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人,行业地位依旧很高——但是威望的的确确是受损了一些。 而被怀疑公正与纯洁,更是学院不愿意见到的。 学院主管委员会不得不向所有成员发布通知,禁止他们在颁奖季期间收受任何电影公司或演员赠送的价值超过五百美元的礼物,同时希望学院会员在投票时不要被电影之外的言论影响,应该从影片的艺术性上决定投票对象。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