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何故造反? 第226节 (第2/2页)
各自见礼。 眼瞧着人都齐了,成敬告了声罪,便匆匆赶去通报天子了。 陈循便趁机跟于谦等人打探了一番,结果发现,他们也是一头雾水。 不多时,成敬回转到偏殿,道。 “诸位,陛下口谕,宣诸位觐见,请吧。” 于是,几位老大人各自起身,整理好自己的衣袍仪容,跟着成敬便进了武英殿。 “臣等参见陛下!” 大殿当中有地龙,不必生炉子也暖烘烘的,几位老大人站在大殿中央,俯身为礼。 朱祁钰坐在上首,笑呵呵的摆了摆手,让他们免礼,又叫人搬了几个墩子给他们赐座,然后才开口道。 “今日除夕封印,是个大过节的好日子,朕急召几位卿家进宫,没有打扰你们休沐吧?” 您这不是明知故问吗 几个老大人对视了一眼,纷纷道。 “为国分忧,臣等自当尽心尽力,不敢稍有怨言。” 于谦是个急性子,没有过多的寒暄,扫了其他几位一眼,见他们都没有开口,于谦便主动道。 “陛下,成公公传谕召臣等来时,说陛下乃是为苗地叛乱一事,想要罢去王骥的总兵官一职,另选得力大臣率军平叛,不知是否如此?” 提起正事,朱祁钰便收敛了笑意,肃然道。 “不错,苗地叛乱,自三月起,迁延已有大半年了,先前朝廷未曾料到苗军如此势大,故而只命宫聚率了两万大军,他不敢贸然出兵,尚且情有可原。” “但是如今,王骥手握十万重兵,却龟缩辰城,畏惧避战,置百姓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朕每思之,便觉痛心。” “今日除夕,本是万家欢庆之时,然苗地却仍在战火之中,实乃朝廷剿贼不利之故。” “因此,朕急召几位卿家进宫,商议此事,打算再派京军两万,增援苗地,另外罢去王骥总兵官之职,另选得力大臣充总兵官剿贼。” 朱祁钰的话音落下,武英殿中却静悄悄的,几位老大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 第272章 总兵官的争执 大殿当中安静了一瞬,虽然成敬老早就给他们透了底,但是一众老大人们,还是感到有些无语。 这大过年的,朝廷连大印都封存了,天子您老人家巴巴的把他们几个从府邸里揪出来,就为了这已经迁延半年多的苗地之事? 倒不是说这件事情不重要,而是这都打了大半年了,皇上您别的时候没想起来,怎么就偏在这个时候想起来了。 不仅想起来了,还想一出是一出的,这十万大军的总兵官,是那么随随便便就换的吗? 在场的人都算是和朱祁钰的关系比较近的,但是关系越近,说起话来才越要谨慎。 沉默了片刻,当头出言的第一个,还是于谦。 毕竟,他是兵部尚书。 “陛下,王骥屯兵辰州,的确已有不少日子,但是麓川大军本就长途跋涉,需要修整,何况苗地山高林密,贼子狡猾,也需考虑。” “凡战者,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王骥前番军报有言,正在探明苗地各部落驻地,打算一一击破。” “陛下若在此时将其撤回,恐前功尽弃,徒劳无功,不如下旨申斥督促,至于其是否故意拖延,待战毕回师之后,再详查不迟。” 有人当了出头鸟,其他的大臣也就不再犹豫。 新晋的内阁大臣俞士悦,一向和于谦是政治同盟,二人的私交也颇佳。 于谦一说话,他立刻便跟上,道。 “臣以为于尚书所言有理,陛下心胸宽广,顾全社稷,臣等素来敬服不已。” “先时紫荆关大战,总兵官任礼与提督大臣王文阵前不和,群臣力请撤换总兵官,惟陛下心念战时大局,乾纲独断,命简斋先生总摄军务,平息纷争,方有紫荆关之大胜。” “如今,王骥陈兵不前,固然有错,但是贸然撤换总兵官,恐再使军心动荡,故臣以为,朝廷可下旨督促,同时酌情增兵,若王骥仍旧畏缩不前,违旨抗命,再行撤换不迟。” 从理由上而言,很明显是于谦的更加扎实,有说服力。 但是不得不说,从听起来的感受来说,俞士悦的话明显更让人舒服。 事实上,于谦虽然也是顺着天子的话在说,但是其中透出来的意味就是,他并不觉得王骥的对策有太大的问题。 俞士悦就不一样了,虽然到内阁没多少日子,但是却已经一改做理刑官时的刚硬风格,说话圆滑了许多。 天子说王骥畏缩不前,就当他畏缩不前好了,是真是假不重要,哄得天子高兴,不要在这个时候折腾最重要。 方式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那就是不赞成在这个时候,对前线指挥的将领大动干戈,还是要以保证能够平叛顺利为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