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414节 (第1/2页)
“呵呵,仲尼兄客气了。然也不过就……对了!除此之外,然的名字也莫要言及!” 孔丘听得此言,不禁奇问道: “哦?这是为何?” 李然听得此问,不禁是迟疑了一下,然后才缓缓言道: “然不过一过客而已,于天下之势无足轻重……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孔丘对此还是不解。毕竟,李然在他看来,可以算得上是这一时代最闪耀的星。 如果将他的事迹隐去,显然许多事情就不再那么出彩了。而且,有些事情甚至将难以自圆其说。 “丘所要编撰的,乃是以史为鉴,若是涉及到如今的,又岂能不据实记载?这……未免有些不合适吧?” “仲尼,只因李然并不想被记载于史,也无意于留名史册。所以,希望仲尼能遂了李然这一心愿!” 孔丘见李然如此坚持,也只得叹息言道: “既如此,丘听命便是!” ……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李然便在杏林,一边陪伴着祭乐,等待范蠡带着光儿前来,同时和孔丘一起是编撰起了【春秋】。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所以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说它是史书,实则就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也正是李然的要求,他不愿被载于史,所以孔丘在编撰之时,也刻意将李然的事迹悉数抹去。 但受此牵连,因此孙武、观从等人的记载也不免是被殃及池鱼。 比如孙武大量的军事活动,以及观从后来的事迹,都不再见于【春秋】。 也正是有着诸多的顾虑,又想要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所以,【春秋】对其中的一些记载,也不免会有疏漏之处。 至于这些,在此处便不一一赘述。 …… 而这段时间阳虎也终于是寻得一个良机。 他一直想要彻底清除季氏内部与自己离心离德的旧党。 所以,他便趁着季孙斯继承宗主之位,并前往费邑例行视察的机会,给公山不狃去得一封书信。 信上所说的,乃是仲梁怀对于公山不狃的东夷的身份是极为鄙视的。所以,他曾对季孙斯建言,让其亲信接任费邑邑宰之位。 而这一次,季孙斯即将启程前来费邑,虽然乃是常例,但似乎也有探得风向之意,他让公山不狃言语间务必要小心谨慎。 公山不狃收到了阳虎的来信,此事虽说被阳虎说得煞有其事,但对此却也是将信将疑。 毕竟阳虎意欲驱离仲梁怀之心,他也是知道的。所以,对于这一手“借刀杀人”,他也并不会如此轻易上当。 …… 另一方面,季孙斯便在阳虎和仲梁怀等众人的护送下,一路来到了东野。也就是当时季孙意如被害之地。而其不远处,便是费邑。 歇息的间隙,季孙斯又问及公山不狃的为人,毕竟公山不狃在南蒯之乱后,便是常年驻守费邑。所以,季孙斯与他接触得并不太多。 而阳虎,则是当着仲梁怀的面说道: “子泄此人,虽然出身东夷,但深得先主信任,不然费邑如此重要的城邑,也断然不可能是让他来守。” “此人忠心耿耿,一心为鲁,所以主公此行大可放心。” 季孙斯应道: “若是如此,那是最好不过!” 谁知,一旁的仲梁怀却是冷哼一声: “阳虎,你和这公山不狃关系匪浅,季氏上下也是无人不知的。你这般说他,岂不更加令人生疑?” “哼!举贤不避亲仇,既是主公问及,虎又岂敢不据实以告?反倒是仲梁兄,对子泄之身世一直这般耿耿于怀,心胸也未免是太过狭隘了些!” 仲梁怀不由是沉默片刻: “他本就是蛮夷,即为蛮夷,不通我周邦之教化,其言其行又如何能够尽信?” 的确,仲梁怀本来对公山不狃的蛮夷身份一直是瞧不起的,不放心的。而他又一心为季氏着想,觉得让一个外人掌控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多有不妥。 只不过,碍于公山不狃这些年来也一直算得是矜矜业业的,也没有逾越之举。所以仲梁怀尽管疑虑,却并没有多想。 之前,也只是想着是否该重新审视这个人。但如今阳虎在季孙斯面前竟是将此人好话说尽,这不免是让仲梁怀疑虑更甚。 显然,如果这公山不狃真的是和阳虎乃是一起的话,那对于季氏而言,也绝非好事。 第五百五十三章 稷门之誓 就在阳虎和仲梁怀一路护送季孙斯至费邑郊区之时,公山不狃出城迎接,在阳虎的授意之下,季孙斯倒是对公山不狃这样的先主旧部,还算得敬重。 阳虎则是在一旁,亦是极为熟络的与他照面说道: “公山贤弟,先主对你可谓是信任有加,费邑乃是我们季氏的主邑,贤弟可不能辜负了先主的一番厚望啊。” 公山不狃亦是笑面相迎,并是躬身还礼道: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