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138) (第1/3页)
在这样的风潮之下,棉被的出现也就不是多让人奇怪的事了。由于棉花蓬松时候效果最佳,出于市场需要,大明的许多县城里渐渐出现了弹棉花喽的吆喝声。 只需要两枚铜板,这些手艺人就会拿着自己趁手的棉花弓将紧实死板的旧棉花重新加工成蓬松的棉絮,让被褥重现温暖。 由于棉花的存在,大明朝近些年冬季因为寒冷而死亡的人数大大降低,新生儿的夭折率也降下来不少。看到这些数据,洪武帝才真正松了口气。 其实如果不进行海外采购,靠着大明自己种棉花迟早也会走到如今的水准,但那是以牺牲大明的地产为代价的。 经济作物虽然很美好,但抢占了粮食作物的种植空间就会造成隐患。 这个有条件的话还是要避免比较好。 不过想是这么想的,但木白万万没有想到在发现种棉花的经济效益下降后,头脑过于灵活的江浙农民转年就改种了茶树。 要交税粮怎么办呢?这些农民就委托采购棉花的商户帮他们买来了印度的稻谷,并以此充作税粮,窠癯觯还赚了点小钱。 所以说不要小看人民,有必要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比谁都灵活。 咳咳,扯远了。 总之,如今的大明百姓可以说大体上达到了衣食无忧的境地,解决了生存温饱的需求后,便是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时代。 木白便是想要在这个时代开启之时先立下窀霰旮恕 所以,我才不是为了为难臣子呢木白理直气壮,我是为了大家的未来! 朱元璋点点头,对孙子的豪言壮语不置于评:所以你这小子来找爷爷是想要曲线救国啊,可以,来说服我。 木白倒抽了窨谄,他刚才说的那些难道不就是在说服爷爷吗? 洪武帝摇了摇手指,表示那是你小子自己的遐想,不能算作说服他的理由哦。 不过你可以慢慢想,现在,先去接他们回来吧。洪武帝抖了抖袖子,正色起身,他的目光所向,是终于靠岸的大明楼船。 船首处,阴阳生的白幡在风中猎猎作响,为首之人的嗓音有些喑哑,但在船下锚之时,仍是竭力朗声道:归乡 第154章 大明此次派去日本的楼船虽然没有装载任何货物,但楼船本身材料毕竟放在那儿,而且由于甲板上的楼房是在靠后位置,为了保持船只的吃水平衡,即便是空舱运输也必须带上配重,如今它的重量甚至高于普通货船。 因此,在没有风力驱使,只靠人力的情况下,这艘大船在众人焦急盼望的视线中足足挪了半天才到达港口。 这样可不行啊,直沽港被大陆和辽东半岛包围,凸出海岸线的辽东半岛能够有效阻挡东风,因此楼船如今的速度还是在基本无风无洋流阻力的情况下走出来的。 如果单靠人力就只有这个速度,那么大明的船只永远也别想用正常手段抵达澳洲,这航速根本就跑不赢洋流和逆风。 该想个办法改造一下船只,或是想办法利用逆风。 他记得在后世有一种已经成为运动娱乐的帆船运动是通过变换船帆的迎风面在逆风时候也能走Z字型前进的,不知道这种灵活的风帆能不能装在大船上。 不过,如果在大船上装上这种不固定的风帆,那也意味着对于船桅的原材料硬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如今主要以木质为原材料的工艺手段能不能做出力扛大风的船桅 嗯,这个不是他要考虑的问题。有了被废除匠籍的医匠珠玉在前,大明如今大部分的匠人都铆足了劲要做出一番事业,想看看能不能也讨个废除匠籍的恩典。 虽说大部分的匠籍不如医匠那么吃天分,靠着熟练度的上升也能勉强应付朝廷需求,但若是可以,这种熟能生巧的技能没人想有。 就像现代的每个人都知道照着字帖练字写多了自己的字一定会变好看,但基本没几个人能坚持下来一样,不少匠人们也是如此,他们比现代的孩子苦逼就苦逼在没得选择。 对着自己不爱且没天分的事业,还要使出一百八十分的力道什么的,真是太让人讨厌了。 虽然自己已经走到了这儿没得选择,但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受这份罪。 于是,在废除匠籍这根胡萝卜的诱惑下,大明工匠这些年来的种种发挥创造已经惊到木白好几次了,所以现在,他已经养成了不去想他们能不能做到的习惯,只要给钱给支持就行。 顺带说一句,被废除了匠籍的医匠们也并没有像很多朝臣以为的那样出现断层,相反,在没有了铁饭碗之后,现在这些在职的医匠忽然生出了巨大的传承热情。 可能是看着自家的崽一个个都欢脱地奔向新世界,完全将家业至于不顾,生怕自己的绝学会失传的医匠们着急地开启了传承大业。 偏偏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