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0章】 作战方略 (第2/3页)
1、60支队,骑兵第1、10、13和52支队等部队的番号,敌我双方的伤亡比例是5.3:1(由于萨勒图主要是守城战,故伤亡比例略高)” “现在俄军兵力配置如何?” “经过我军大规模军事行动后,俄军出现了集中的趋势,第一队除一部分进攻萨勒图的部队逃窜至哈尔滨外,其余部队向海拉尔和满洲里两地集中,兵力约9000;第二队遭到我军重大打击,只剩下不到4000人马,目前龟缩在哈尔滨;第三队保持相对完整,目前正向横迟河子集中,兵力仍旧在1万以上。”经过白崇禧的摆布,原本零零落落散布在铁路和城镇沿线的俄军,开始聚拢起来。在西、北和东形成了三个重兵集团。 “其中,又以北面的哈尔滨集团人数最为众多,面前城内据守兵力约在2.8万以上,元气未伤,城防坚固,但缺乏重火力,西部满洲里和海拉尔集团不缺乏火力,但骑兵力量相对薄弱,东部横迟河集团俄军在实力上基本保持不变,但该地缺乏物资,不可能支持长久作战。”张绍曾介绍说,“从距离上说,西部集团最远,中间又隔着哈尔滨,我军无法绕过,北部和东部距离较近,但东部由于缺乏铁路线,不适合大规模调度,尤其是我军重炮部队,运动起来相当麻烦;最适合的攻击目标我认为是哈尔滨,但该城城防坚固,地位重要,俄军经营多年,我军如果要想夺取,需要付出至少8000人的代价,这个代价只会大不会小……” 秦时竹点点头,继续问道:“其余各处俄军有何动作?” “根据截获的情报来看,马尔蒂诺夫一方面要求在东北境内的俄军集中,另一方面要求在兴安岭以北的部队集结,准备增援。”张孝准说道,“单纯从距离上看,兴安岭以北的部队距离比较近,但由于中间山地、森林密布,交通不便,如果要增援的话,只能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调集到西部一带,再通过中东铁路运输进来,由于我军在满洲里和龙江一带都有不少兵力,如果层层拦截,能迟滞俄军至少半个月;马尔蒂诺夫还发出了电报要求俄国伊尔库茨克军区协助,但似乎对方对他的部署不以为然,认为如果要动手,还要先解决蒙古方面,不然即使俄军增援到了满洲里、海拉尔一线,同样面临着我军从蒙古斜出,从后路威胁俄军的可能……双方为此争执不下。” “看来敌人内部的矛盾也不小。”秦时竹高兴地说,“对方即使要打也没有这么容易,说说你们的具体部署!” “敌人一贯以为我们要取哈尔滨,如果我们真进攻哈尔滨就失去了战役发起时的突然性,因此我主张进攻敌东路集团。”张绍曾的意见得到了大家比较多的赞同,“在兵力上说,我决心调用在营口的31旅,由范曾文代将率领,到吉林后斜插东北方向,这样做有三个好处:第一,夏天方的北上支队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目前伤亡情况也很严重,不经过休整和补充,短期内无法发动进攻,只能守城,调用31旅,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第二,双城是敌人重点盯防的地方,一有动静,敌人必然知晓,现在我们双城不动而动其它方向,有利于隐蔽;第三,双城守军的有效存在对哈尔滨是一个有效牵制,使得敌人无法大规模增援东路集团。” “可这一带并没有可以利用的交通线,我军重炮如何支援?” “大帅,我提一个大胆的建议,不用重炮分队,直接用14师的师属炮兵和31旅旅属炮兵。首先,这一带交通不便,如果硬要用重炮部队,只能是给自己找麻烦,拖延日久相对不利;其次,俄军并不知道我重炮部队已经调离双城,他们慑于我军威力,不会主动去进攻双城,但若是一旦得知确切情报,说不定有孤注一掷的可能;再次,鉴于日军的行动,为了防止其冒险,趁火打劫,重炮兵支队不得不在辽阳驻留,短期内不可能继续北上,事实上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