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势_【第175章】 互不相让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5章】 互不相让 (第3/3页)

和原理,而实质上其弊甚大,因为国会中立法事件,极为纷繁,再益以最重之宪法草案,其不能得宽阔之时间,静一以求之,是可断言者。”

    他主张出各省都督联合呈请大总统向参议院提议,仿美国各州推举代表之例,由各省都督,各推荐学高识宏的才俊之士2人,—为本省人,另一为非本省人者,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案既立,然后提交国会,再行议决。

    这个通电,遭到国民党的猛烈抨击,但得到许多都督的通电赞同。袁世凯便利用这些通电,宣布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随后国务院选定车家驹、汪荣宝、杨度等为委员。袁世凯的这一举动,立即遭到国民党的反对,北京国民党本部否认宪法起草委员会,也表示不支持这个委员会,理由很明显,国民党在国会中占据了优势,如果推举代表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自然可以在里面占据多数席位。国民党再无能,也不愿意将宪法起草的主导权拱手让人。袁世凯鉴于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确实没有法律根据,便将起草委员会改称讨论委员会。这事又遇到国民党人的批驳,激烈抨击袁世凯有心劫夺,必欲将仅存一线之立法权摧残之无余而后快。袁世凯又将宪法讨沦委员会改称宪法研究委员会,但仍遭到批驳。

    国民党与袁世凯势力的争论,不限于宪法的起草权,而且涉及宪法的内容。袁世凯先是一再表示反对限制总统权力的“弱国宪法”,后来又明白地提出,宪法必须规定“国务总理及陆海军总长委任之权,为总统专有,方能为正式总统之候补员。”适应他的要求,云南都督蔡锷、江苏都督程德全、贵州都督唐继尧、四川都督胡景伊、直隶都督冯国璋、山东都督周自齐、河南部督张镇芳、浙江都督朱瑞八省都督,致电袁世凯,提出制定宪法4条要点,为袁世凯张目。这4条是:1、组织内阁无须取得国会同意;2、大总统任期7年以上;3、大总统有解散国会之权;4、大总统有不可裁夺之法律权。袁世凯接此电,喜出望外.立刻交给宪法研究会作为议题。

    这个消息发表后,国民党人立即发表文章抨击,指责8都督逢迎袁世凯,实为无理取闹。国民党根本不承认什么宪法研究会,声言研究会的经费应该由都督自己拿出,所研究的结果,不得向国会饶舌一句。袁世凯的做法没有能够实现,但他敏锐觉察到,在这些问题上,无论秦时竹也好,人民党也罢,其实都是赞同他观点的,唯一极力反对的就是国民党。

    国民党已成了老袁的心腹大患,也成为了矛盾突出的焦点。

    北京城的谈判秦时竹已经放手让唐绍仪去干了,反正就这么点事,从技术角度来说并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或者说俄国对于接受这样一个和约的心理准备。要俄国人赔款只不过是漫天要价的架势,日俄战争打得这么惨烈,俄国人都没有赔款一分钱,这次秦时竹也没有这个考虑,他所企盼的,还是在给予俄国台阶下的前提下,尽快让国防军和俄军摆脱战争状态。光是国防军每天包围哈尔滨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虽然俄国人的日子更加难过。

    好在气温逐渐回升,将士们的日子也好过了不少。秦时竹对于和约是持乐观态度的,但总参谋部可是丝毫不敢大意,他们还在忙忙碌碌地进行下阶段的作战准备。天气好了,意味着俄军的调动、用兵将更加顺畅,反过来,国防军的战车、飞艇优势也能发挥出来。德国方面已经表态,如果再次开战,将继续提供贷款,不过希望北疆能提供战车的详细资料,便于德国研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德国方面以提供3500万马克作为代价,从北疆获得战车的全部资料还包括一辆样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 target=_blank>,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