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0章】 倒袁手段 (第2/3页)
“另外,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二年式步兵炮(70mm口径,仿日本92式步兵炮)已经开发成功,可以开始装备部队,替换原有的山炮。此炮重量轻,不到450斤,携带方便,火力猛,射程也较山炮要远。” 按照北疆国防军的惯例,最新装备一般由教导总队试验,然后优先装备战备部队,因此,几个战备部队的长官都是笑逐颜开,预备部队的也是喜形于色,尽管抢不到最新装备,但能够获得战备部队换装下来的山炮,也令人高兴。别看山炮在北疆成了边缘角色,但在其它派系眼中还是香饽饽呢! “另外,缴获的俄军装备,除火炮用于日常训练外,拟将其余一律封存,待到紧急关头使用。”事实上,所谓紧急关头使用,只是一个幌子罢了,何峰早就和秦时竹商量过了,这批装备是决计不还俄国了,等一战开始后俄国紧缺军火时,再卖给对方赚大钱。 “这次召集大家开会,还有两个重要的议程,第一是抽调此次参加与俄作战的部分将士作经验报告,到各部队巡回讲演,传授战斗经验,激发士气,各部长官要认真学习,总结经验教训;第二是布置整训任务,由于新编组了部队,人员、驻地等各方面调动都比较大,因此我要求大家尽快将部队整顿完毕,今年七月中旬,也就是换装完毕后,我们要开展合成战术演习。” “是!”众将齐声答应。 “经验交流、学习由总政治部主管;演习方案由参谋部具体制定,四月底之前务必给我过目。” “是!” 让袁世凯大失所望、惊恐不已的事情终于发生了,4月2日、3日,上海公共租界会审公廨先后将应桂馨、武士英二犯解交上海地方当局。此时,原本远在日本孙中山已接到黄兴的电报,得知宋教仁被刺身亡,极为悲痛,立即从长崎致电,要求党人全力查明宋被害的原因,然后本人迅速收拾行装回国。 黄兴消息灵通,已隐约得知了内幕,心情很是沉痛。在孙中山和黄兴等国民党人的强烈要求下(其实他们不要求,秦时竹也会要求程德全等人公开证据),4月5日,程德全等人将查获的函电证据公诸于世。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确切的证据就是那些往来函电。 这些确凿的宋案证据公布后,舆论哗然,证据再明白不过地暴露了袁世凯是暗杀宋教仁的元凶。在孙中山、黄兴的要求和舆论的压力下(此时人民党的舆论也汇集到了国民党一边,形成了合力),程德全在公布宋案证据的同时,以案件牵涉到国务总理赵秉钧为由,提出组织特别法庭审理此案。国民党人强烈要求传讯赵秉钓,逮捕洪述祖,追究主名,他们所说的“主名”指的自然就是袁世凯。 孙中山于宋案发生后看清了袁世凯的***真面目,坚决主张非去袁不可。在他看来,随着宋教仁的被暗杀和政党政治的破产,南方国民党人同袁世凯北洋集团的矛盾已公开激化,刀枪相见只是时间问题。当然,他不放弃最后一丝努力,和黄兴于4月6日联名通电,要求严究宋案主名。 收到这样的电报,老袁自然是急得不行。一方面情况对己已是不利,另一方面国会马上就要召开,他生怕即将召开的国会将他从总统的位子上赶下来,更怕国会质询赵秉钧,最后供出自己。但他又不敢拖延国会的召开,一旦这样,在法理和政治上只能更加被动。 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还是按照先前通告,在北京新落成的众议院议场举行。这天风和日暖,街市通悬国旗,自上午9时起,议员们身着特制礼服陆续齐集会场。其中有参议员一百七十九人,众议员五百零三人,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皆列席,其他内外观礼代表千余人,每个人都喜气洋洋。但细心的人可以看出,出席的国务总理赵秉钧虽然衣冠楚楚,但注意力似乎不太集中,仿佛老是在思考什么事情。 10时,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