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3章】 三方角逐 (第2/3页)
凯的授意之下,逃到了青岛德租界。上海方面鉴于洪述祖迟迟不能引渡,不得不推迟将宋案移交审判厅开审,并要求外交部向青岛德国当局交涉,从速将洪引渡归案。 结果可想而知,外交部也cao纵在袁世凯的手中,对于引渡一事,自然不甚热心。而且洪述祖在德国当局的庇护下,4月26日还从青岛发出通电,为自己和北京政府开脱罪责。声称:“述祖宗旨,不过欲暴(曝)宋劣迹,毁宋名誉,使国民能少受其党派专制之苦而已。故不得不假托中央名义,以期达此目的。” 与此同时,京师检察厅在上海方面的再三催促下,才在期限的最后一天向赵秉钧发出传票,但赵秉钧根本无视司法独立的尊严,他在给京师检察厅的复文中,除继续一口抵赖自己的罪责外,断然拒绝到案。为此,他还假惺惺的声明:“现在秉钧旧疾复发,曾在北京法国医院调治,当有诊断书可证,已于4月25日呈明总统,资假五日在家,自未便赴护。”京师检察厅也不是真的要传呼赵秉钧,一接到赵秉钧的复文,便立刻转发上海,算是交差。 由于宋案要犯迟迟未能判定,审判一拖再拖,只能再次宣布延期。法律解决似乎也碰壁了。 但袁世凯却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通过反对派报纸一再乘机夸大其词,纷纷宣传国民党都督准备反抗中央的消息,并有赣、闽、粤、皖、湘组成五都督团的流言。四川共和党报纸甚至登载消息说,国民党“密议拥戴孙、黄发难,以苏、浙、皖、赣土地抵借日款,购日枪械,割据东南”。报纸说出了孙中山想为而不能为的事情,不仅国民党方面无所裨益,反而更遭人嫉恨。到这个时候,已没有人指责秦时竹闹军阀割据了。 在第二次会议上,虽然李、柏两督主战,柏文蔚甚至表示“愿首先在皖发难”,但孙、黄之间仍争论不决,而革命党的统兵将领普遍认为,“我方兵力不能敌袁,与其速战失败,莫苦练军观变。袁尚不敢过于轻视……” 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孙中山仍然立即主张兴师讨袁。黄兴的态度有所转变,认为武力讨袁也可以考虑,但现在袁世凯逆迹尚未昭著,南方的革命军又甫经裁汰,必须加以整备才能作战,因而主张稍缓用兵,以观其变。 黄兴的态度总算是退了一步,从不同意到同意稍缓,由于各省掌握兵权的将领多数同意黄的意见。孙中山碍于众议,只好从缓发动。因此,这次会议的结果,仅议定进行全面布置的准备工作,同时达成统一意见,派人和北疆秦时竹联系。 稳健派由于怯战,依然把倒袁的希望寄托在法律解决上。当宋案证据公布之后,稳健派的主要喉舌《民立报》于4月28、29、30日连续刊载徐血儿的《统论大暗杀案》,他不顾笼罩中国大地的战争乌云,仍在从容论道:“记者对于本案之主张,乃袁、赵自行解职,组织特别法庭,以受法律之裁判是也。……国民苟以是主张到底,民意可以熄甲兵,独夫何能为?苟法律而尚不能完全解决,则以政治解决可也……国会当依据约法,提出弹劾案,使袁、赵解职,由国民组织特别法庭,为公正之审判,以为此案最后之解决也。”他天真的认为:“有国会在,有法律在,有各省都督之力争在,袁氏终当屈服于此数者……” 5月1日,国民党北上联络秦时竹的特使也到了沈阳,在此之前,梁启超和徐世昌也相继赶到了沈阳,三方力量的大角逐,即将拉开。 三方虽然都派人前来北疆打探情况,联络感情,但来的借口和目的都不尽相同。徐世昌是代表袁世凯来的,但他公开的身份却是为了编修清史而寻访清之故都;梁启超半是代表袁世凯,半是代表三党合作的来的,但借口却是联络党派感情,为国会的正常运作出谋划策。国民党方面则是秘密派遣代表前来,此人是李烈钧的心腹,一贯经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