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7章】 面面相觑 (第2/3页)
“由我方派出铁路巡警,接替护路队维持治安。” 一听这个建议,俄国代表把头摇得和拨浪鼓似的:“铁路沿线,俄国侨民、商铺甚多,中国警察不通言语,如何能有效保护治安?” “这个就不必担心了,我们可以聘用贵国警官作为此巡警队的顾问。”唐绍仪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计划书,“我方准备在中东铁路附近一共设立48支巡逻分队,全部由警察组成,视路段情况、人口密度和地理情况,每支巡逻队从50到200人不等。我方提议,可以每50人聘请贵国警官一名,翻译一名,作为协调手段。一方面可以解决言语不通、风俗不熟的情况,另一方面顾问也能对巡警队加以有效训练。我们允诺,所有被聘请的贵国警官的薪水将由我方支付。” 俄国代表眼珠子一转,这是个好主意,既能避免和中国人顶牛,又能通过顾问权利保持对巡警队的实际影响,说白了,还可以牢牢掌控住中东铁路,但他没有急于答应,只是说:“关于这个新提议,我本人无法立即答复,需要请示外交部……” 中、俄谈判再度休息,但此次休息却预示着距离解决问题的方案又近了一步。 等到“战时内阁”成立,赵秉钧便辞去了总理职务,到天津做直隶都督(此时“病”也好了)以避避风头,冯国璋则从地方大员的位置卸任,重新进入军事层。宋案发生后,赵秉钧曾在北京《新纪元报》上发表谈话,把自己说成是宋教仁最好的朋友,还假惺惺的表示,当时宋来北京,就一直住在他家里,宋死后所欠下的5000元债务,也是自己帮助还清的,企图为自己解脱嫌疑。 袁世凯看到报纸后,怀恨在心,对儿子袁克定说:“看来赵秉钧胆怯了,其实他越是想避嫌疑.这个嫌疑就越会洗不清。”袁、赵之间裂缝开始产生。 没过几天,赵秉钧便得知了应桂馨从狱中保释出来死亡的消息。他大惊失色,知道是袁世凯所为,便给袁世凯打电话,埋怨不该卸磨杀驴,并说:“应桂馨如此下场,以后谁还敢替总统办事?” 袁世凯虽然在电话里连连解释,声称不是自己所为,也许是意外,但一放下电话,脸色就阴沉了下来。袁克定问他:“爹,是不是赵秉钧做错了?” “错不错我不管他,既然已经发生了,就这么随他去吧。”袁世凯有些答非所问。 “这?……”袁克定一时没有猜透他老爹的意思。 袁世凯挥了下手,似乎不经意般的说:“如果你做了错事,你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还是越少呢?” “哦……”袁克定明白,老头子又动杀机了。 不过现在赵秉钧刚刚到天津上任,一时还不便下手,袁世凯收住心中的怒气,继续演戏。这出戏的主题是“和平烟幕”。他明明在加紧扩军备战,但表面上却大念和平经,以欺骗和麻痹国民党讨袁派。 而国民党依旧沉浸在调停的幻想中,但袁世凯已做好了准备,不会再给他们太多的时间了。6月9日,袁世凯在作好了政治、军事部署后,指责李烈钧“不称其职”,“不孚众望”,下令***的江西都督职务,任命欧阳武为江西部督兼领江西护军使,贺国昌为护理民政长,陈廷训为江西要塞司令官。欧阳和陈都是李烈钧的重要部将,袁世凯之所以任命他们,主要是尽量减缓对抗力度,利用国民党的内部分裂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先让他们稳住江西,以便作为日后自己控制江西的过渡。12日袁世凯又免去胡汉民广东都督职务,由陈炯明接任。 到了此时,袁世凯并没有放弃政治瓦解革命党人的手段,但调停这出戏已演不下去了,袁世凯的条件根本不为革命党激进派所接受,赣、粤两督的罢免,也破坏了调和的最后一点基础,战争风云即将来临。汪、蔡的调和活动,倒是起了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