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1章】 各国心态 (第2/3页)
斗,避免给英国人以任何口舌,但奇怪的是,英国人同样在天津驻扎有军队,面对护国军通过的时候却没有什么多余动作,这在秦时竹眼中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信号。 从舆论角度来看,仅仅是今天,英国人主导的报纸已经刊登了护国战争的消息,那位和袁世凯交情不错的《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用的是“中国再度掀起叛乱”的标题,秦时竹虽然在沈阳看不到报纸,但这条电讯还是能了解的,考虑到莫大记者对袁世凯几乎盲信的态度,他的文章倒不是太令人意外,倒是南方的报纸特别是上海的英文报纸发布的消息有些耐人寻味。以《宇林西报》为例,该报采用的电讯基本和莫理循一致,但在标题上却变成了“远东发生政变――护国战争打响”。这里的文字就显得有些意思,以“叛乱”作题,自然表明作者的立场是支持现政府的,但政变就完全是一个中性词了,而副标题更是标志出了“护国战争”的字眼,这是二次革命发生时所没有的……如果结合这两方面的信息,可以看出英国方面对于护国战争的意见并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甚至可能会反映在外交官层面,联想到朱尔典破天荒地居然没有率领各国公使表态,已经说明了问题――英国人也在看形势。 从政治角度看,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且基本称得上是证据确凿,英国虽然袒护袁世凯,但袁的行径太过恶劣,这等暗杀的事情在有深厚民主传统的英国是决计不会得到原谅的,这一点就连莫理循也不敢否认,英国要出兵干涉的“道义”立场自然不复存在,而且战事主要是在北中国展开的,远离英国的核心势力范围――长江流域,英国人似乎也没有必要大动干戈。 但这一点又能说明什么呢?秦时竹觉得有必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无论形势怎么变动,英国方面是不会拱手让出在华利益和对华影响主导地位的,如果护国战争真的是北疆系上台,那么鉴于北疆系和德国方面的密切联系,英国人决计不会坐视不理,现在还只是公元1913,一战还没有爆发,英国完全有能力腾出手来在远东掀起惊涛骇浪。因此,眼前的中立甚至旁观,肯定是暂时的,随着局势发展的深入英国人必定会有所变化,领事的求见,应该已经到了临界点。而且,秦时竹回忆起一件往事――英国人的中立和旁观都是不可靠的,太平天国运动中英国人本来也是宣布中立和旁观,但由于天京方面不同意自由贩卖鸦片,让英国人觉得扶持清政府更加有利可图,于是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就成了必然的逻辑。 对了!换马!在原地团团转了数个圈后,秦时竹想到了这种可能,这种事情英国人已不是第一次干了,用袁世凯取代摇摇欲坠的清政府本身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英国支持袁世凯,并不是袁世凯本身在别的方面比清政府强多少,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袁世凯能比清政府更好地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才让英国人看上了他,按照这个逻辑,袁世凯已死,为了维系英国的在华利益,他们必定会推出一个总代表来,鉴于北洋集团的分崩离析,英国人肯定会打自己的主意。只要答应全盘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通向权力之路必然没有多大的波折,毕竟在已经有一个强人(秦时竹)的情况下再扶持一个与之相对抗的强人是相当困难的,英国人这么多年的智慧不会看不懂这一点。之所以他们从清末开始能不断地变更代理人,从清政府到袁世凯再到直系军阀再到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就是这个政策的完美执行,简而言之,如果一只猫能够控制中国的局势并保证英国的在华利益,那么英国方面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扶持这只猫登上总统(或类似职务)的宝座,而他朱尔典肯定是这只猫最好的“朋友”…… 想明白了这一点,秦时竹感到事情有了眉目,他决心亲自到北京跑一趟,看看朱尔典这个侵华老手到底打的是什么算盘。形势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