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44)  (第2/3页)
他们在学舍睡觉,还不如让莫少珩试试。    或许,莫少珩就是赵景澄他们的愚之先生也说不定。    莫少珩还有些惊讶地向学舍走去,果然,文人的思想看似顽固,但又是最自由的。    结果,没还没走到学舍,前面十五个少年就站那了,估计是得了他来国子监的消息,自己跑出来了。    莫少珩:    眼前的情况,愣是让莫少珩愣住了,他有一种前面站了十五个南一的错觉。    十五个少年,也就十一二岁的样子,在莫少珩眼中,也就刚小学毕业的初一学生吧。    现在,正一人怀里抱着一张古琴,站在他面前。    还学着他平时抱琴的姿势。    赵景澄笑得整张脸都成了团子,以后看谁还敢说我们不是你的学生。    说完,托了托怀里的琴,一模一样。    他们自从上次看到南一抱着一张古琴跟在莫少珩身后,一看就是师徒,他们就想着,以前莫少珩是四门助教,其实还不能算他们的老师,这可怎么行。    他们得将关系敲定了,不然谁带他们逃课。    回去之后,那是翻箱倒柜,家里收藏得有古琴的,直接抱怀里,谁说也不听,吃饭睡觉都得抱着。    家里没古琴的,在地上打滚耍痞也得让家里买一张。    这些小霸王一但闹起来,那才叫精彩。    况且他们只是学琴,说起来还算有了点上进心。    最后,也就成了现在这副场景了。    赵景澄还在对莫少珩道:我们像不像是北凉第一才子临江仙的学生?    莫少珩:    他看着这些古琴,皆是些有名字的名琴,叹了一口气,莫要糟蹋了琴。    然后带着人向国子监外走去。    一群人,莫少珩怀抱古琴在前,后面跟了一堆小琴师,当真是独一无二的风景,引得人频频回头。    莫少珩直接去的乌衣巷。    他得将帮难民养孩子的计划在仔细整理整理,虽然今日在金殿上已经说动了圣人和诸位大臣,但具体的章程因为太过复杂,还得斟酌斟酌。    至于如何说服的?    说起来其实也简单。    莫少珩不是将游牧民族的帐篷介绍给了所有人吗?    他就仔细讲了讲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放牧生活,洒脱而潇洒,其实未必比耕种差。    北凉因为水源问题,耕地一向不丰富。    但北凉有一片非常大的草原,就在凉京城外不远。    这片草原非常辽阔,因为杂草丛生,想要开垦成耕地都十分的困难。    北凉虽然说缺少水源,但并非一点水源都没有,还是有一些小湖泊小溪的,只是不够灌溉而已。    这处草原上就有一条非常窄的小溪流。    所以是特别适合放牧的。    莫少珩在金殿上,将游牧民族如何迁徙放牧的方式说得清清楚楚,也就是吃掉一片草,又移动到另外一片区域,等上一片被吃掉的草长好后,再回来。    如果是固定居所,自然无法适应这种游牧生活,但他们现在正好有了帐篷。    莫少珩将这种游牧方式说完,又讲了讲北凉的畜牧情况。    北凉的rou食是十分昂贵的,基本都是圈地自养。    而圈地自养,可不像在现代,直接购买饲料,直接运输就行,它的饲养数量是由周围的草料决定的。    所以饲养量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量少,哪怕是吃草的牲畜,价格也居高不下。    莫少珩又分析了一番现在的情况。    他们有大片的草原,却荒置,实在可惜了。    莫少珩想要将草原利用起来,所以他需要大量的牧童。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适合放牧的牲畜,牛和羊的价格太昂贵了,产量也低。    一头牛一头羊,一年生一头小牛和小羊也就顶天了,这还是正常生育不出意外的情况。    所以莫少珩向圣人和各位大臣推荐了猪。    猪不适合放牧,但适合散养,就像现代,圈养的猪才二十来块钱一斤的价格,而散养的猪,能达到一百到两百一斤。    他们在草原上也不是天天搬迁,所以散养猪是十分合适的,只需要在固定的地方修建一些简单的猪圈就行,每天需要将散养的猪,牛,羊赶回圈里,一是为了防止走丢,二是晚上有一个保温的地方。    猪一胎能生十几个,经济效益之高是无法想象的,后世的rou食为何很长一段岁月以猪rou为主,这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北凉虽然各地都有养猪,但猪rou味道不好,它腥。    贵族都不吃。    百姓吃的rou倒是多为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