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42页 (第2/2页)
助。 这一过程中,丰成秀吉却因病去世。哪怕东瀛瞒住了消息,继续对抗明朝与高丽的军队,但依旧惨败。 同时,德川家康瞄准了丰成秀吉死后丰成家内部混乱,一举将其吞并,东瀛进入了德川幕府统治时代。 胤禛提及这段前朝往事,没有将重点放在战争输赢上。 如今,德川幕府与清廷没有频繁的官方往来。 这是德川幕府发出锁国令所致,但不能忽视东瀛实行过一段时间的朱印船制度。 对于哪个国家的船能停靠东瀛港口,与哪家做生意全凭东瀛自己做决定,从未将清朝视为宗主国,更谈不上臣服。 昔日丰成秀吉的野心,德川幕府又会不会将其重新上演? 想要做判断,起码要去了解一下东瀛现状,但这件差事仅仅交给曹寅或其手下真的靠谱吗? 明朝的沈惟敬就是一个先例。 这个人确实在万历年间的战争中做出过贡献,利用刺探到的情报帮助明朝在战场上取得胜迹。同样,也胆大包天伪造东瀛降书欺瞒君上。第二波战役的开打,他有逃脱不了的责任。 转回当下,不是不信任曹寅,而是再多派一些人,能从不同角度观察东瀛。 胤禛将这份折子改了一遍由一遍。 遣词造句既要不质疑康熙选心腹的眼光,又要引起皇上对东瀛的重视,而后还要暗戳戳地提议让雍郡王去就是最佳选择。 末了,他有点不情愿地加了一笔。 捎上胤禟也行。九弟花大价钱买了船,胤禟看在银子的份上应该能靠谱点,会好好观察东瀛,想着捞一笔而值回船价。 武拂衣读了折子,挑不出毛病。换成她是康熙,也会同意雍郡王出行。 至于四阿哥的武力值不够,这一点可以用侍卫保护来弥补,去东瀛需要带上清醒的头脑与持有公正的态度,武力值不是最重要的。 折子最后不情不愿捎上胤禟那一段更不失为点睛之笔,将那种傲娇的态度拿捏得恰到好处。 叫康熙看了,能刚好读出老四“我愿意带你玩,但我就是不想承认。你别谢我,谢我也不认。但你要是你敢不谢我,我就给你冷脸”的别扭。 要的就是这份别扭。 这让雍郡王更像一个有情绪的人,冲淡了在分析东瀛威胁时的冷静敏锐思维,也就减少一份威胁性。 武拂衣暗中点头,这种情绪还得胤禛动笔。换做她,还真写不出三分精髓。 正好符合了对外编出的瞎话。 两位皇子居然拆船,而且还是不常往来的雍郡王与九阿哥一起拆的。这事听着就离谱,总得有个由头。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