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朝堂之争,激烈汹涌,三日明意,决定生死【为最单纯大佬加更】 (第7/8页)
下如何?” 安国公笑道。 他屡屡出言帮助许清宵,原因是三点。 其一,许清宵是大才,天机台透过消息,许清宵命掌兵伐,或许以后能入武官,算是种下善果。 其二,皇帝看样子也不希望闹得太大,当然这只是自己猜想。 其三,恶心恶心这帮儒官也是好事,这几年北伐之事,被儒官气了多少次,还历历在目。 所以他一直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这朝堂争斗,就是把一件事拿出来,各自拿出自己的想法,不想要解决,那就一直扯,扯到非要解决的地步再来解决。 想要解决很简单,你退一步,我退一步,事就办好了。 安国公也不是完全为许清宵开脱罪名。 方才所说,让许清宵去找严磊致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也算是没有损儒家面子。 算是自己退了一步。 至于答不答应,就看孙静安的意思了。 大魏女帝没有说话,只是将其目光落在了孙静安身上。 若是他没什么异议,就按这个来。 若是他有异议,就听听看。 孙静安缓缓摇了摇头。 随后看向女帝道。 “陛下,安国公惜才,臣,明白,也敬重,只是道歉若有用的话,还需要律法作甚?” “严儒已经被气至卧病,再让许清宵前去,岂不是加重病情?” “臣认为,此人必要严法,发配边疆或许有些严酷,念在他大才,剥夺功名,牢狱十年。” “陛下觉得如何?” 孙静安开口,他思考一番,也算是退步。 至于安国公解决办法,想草草了事,自然不行。 许清宵必须要受到惩罚,而且是极为严重的惩罚。 只是此话一说。 安国公再次出声。 “一场误会,闹得如此之大。” “孙大儒,您觉得有必要吗?” “大魏北伐之后,人才缺失,只要不是犯了大错,理应该得过且过。” 安国公如此说道。 可孙静安却缓缓道。 “安国公,一生征战,老夫佩服,可文人之事,安国公还是不要插手,不尊圣人,对我等来说,是天大的事情,并非是国公口中的小事。” 孙静安不想与安国公继续扯皮了。 他话说的很绝,甚至带着一些其他意思。 声音响起。 安国公也不由冷笑。 “朝堂之上,就是朝堂的事,还分什么文人不文人?” “陛下,老臣认为,严法过于残酷,实在不利于大魏发展,老臣建议,小惩大诫,以教诲为主,惩戒为辅。” 安国公开口。 既然不好好说话,那就继续杠。 反正输赢我都没坏处。 “陛下,此事涉及天下文人,若不严惩,难以安天下文人之心。” “还望陛下明鉴!” “严惩许清宵。” 孙静安直接开口,紧接着跪在地上,朝着女帝一拜,态度坚决。 下一刻,几乎一半的儒官出列,跪在地上大声道。 “还望陛下明鉴。” 他们齐齐开口,恳求皇帝下令。 至于没有出列的一半,倒不是说支持许清宵,而是朝堂上的规矩,任何事情,都不能倾巢而出,万一真惹上麻烦,至少还有部分人能够保留下来。 不至于全军覆没。 “陛下天下文人又不是全是朱圣门徒,再者许清宵也并无大错,就这般严惩,反倒是会伤了天下文人之心,如今大魏,求贤若渴,非常时期,非常对待。” “恳请陛下法外开恩,从轻发落。” 安国公脾气也上来了,一番话说完,也跪在地上。 很快一大半的武官也纷纷跪下,有模有样地学着。 两边直接杠上了。 但这是常态,甚至武帝在世之时,还发生过双方动粗之事。 “侮辱圣人,在国公口中,竟不是大错?” 孙静安看向安国公,语气冷冽道。 “圣人之意,的确不可辱,但许清宵并非是朱圣门徒,他即将要明意。” “说句不好听的话,若是许清宵明意成功,而且的确不是朱圣之意,那就不存在任何有辱圣人之言。” “至于顶撞大儒,更是无稽之谈,非朱圣之意,顶撞就顶撞了,我虽不是儒生,但也阅览圣书,貌似天下群书之中,哪怕是圣人自传。” “也没有说过大儒之言,就一定是对的吧?” 安国公也是老狐狸一个。 瞬间从中找到破绽,给予回击。 毕竟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