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8  (第1/2页)
    “大哥,咱家分多少粮食?”宋红米学聪明了,都和宋大哥打听,不敢问宋爹宋母。    知道他们心情都不好,她怕被迁怒。    宋大哥脸上也苦巴巴的,摇摇头,“不多,大人一百斤,细粮十斤,其余全是粗粮,五岁以上十三岁以下的七十斤,小孩子五十斤。”    宋红米张口结舌,开玩笑呢吧,这怎么够吃。    她今年十一岁,也就是只有七十斤粮食,还都是粗粮。    七十除以三百六十五,一天不到二两,一根地瓜的重量。    她一天就吃一顿饭啊。    也许她表情太夸张,宋大哥安慰的揉了揉她的脑袋,“放心,饿不着你,家里还有存粮,而且今年咱家的三分自留地,种了不少地瓜,收了三大筐呢。”    宋红米拍拍胸口,她怎么把自留地这事忘了。    自留地本来就是菜园子,可是家家吃不饱,就变成了地瓜田。    而且因为这不用交公粮,产多少都是自家的,所以伺候的很是精心。    就是缺水那时候,人们宁可从井里挑水,也没把自留地荒废了,所以自留地丰产也在预料之内。    有了这些,第二年应该混的过去了。    那就剩最后一年了,也就不怕了,不还是有她么。    这样一想,心情好多了。    时间匆匆,很快就又是一年除夕。    宋爹、宋母今年没买啥年货,队里把猪杀了,每家分了两斤rou,就包了顿饺子。    不过也没人不满,还有不少人家挨饿呢,外头都有饿死的了,她们不能太不知足。    过年这段时间,村里还来了好几波“流民”,都是在关外活不下去了,来闯关东的。    还有两家就在宋家大队就地生根了。    由这些人嘴里,村民知道了更多外头的事儿。    一比较,才知道村里生活的幸福。    村民的幸福感直接提起来了。    也没那么多抱怨了。    都在讨论明年怎么过,怎么多弄点吃食。    可是老人们却有些忧愁,那就是今年冬天雪下的少,没存住多少,这太反常了。    宋红米心下可惜,她那个雪化水计划看来是泡汤了。    而且她也知道瑞雪兆丰年,不下大雪,就冻不死地里的虫卵,明年可能闹虫灾。    别的还好说,宋红米怕蝗虫。    可现在也买不到杀虫剂,怎么杀虫卵她也不懂。    不过她知道蝗虫可食,小鸡、鸭子都是吃蝗虫高手。    今年并没有带来新面貌,家家都过着苦日子。    好不容易熬过青黄不接那段时间,野菜出来了,人们也松了口气。    不过因为干旱的关系,野菜没有往年茂盛。    而且刚出来就有人挖,还是深挖,挖根那种。    长出来的速度远远赶不上被挖的。    所以就导致了山脚、土坝子都秃了。    人们不得不往山里去。    好在众人结伴,倒也算安全。    春耕的时候,宋家大队和后湖大队因为水源的事还闹了场。    好在两个大队的大队长都很靠谱,在队上也算有威望,把事情压下去了,大伙商量着把水分了。    春耕结束,人们都没顾得上休息,宋大伯组织村民进了两次大西山。    不是为了打猎,他们村也没打猎的好手,是进山里采蘑菇、挖野菜、挖草根的。    山里生态好,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