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86章 御龙在天 (第11/11页)
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 我叹了口气,之前在地下死在我面前的南斗六星,也算是被饕餮吞噬的吧?抹去伤感,我想想也清楚,在面具上刻上动物的形象,如牛、羊、虎以及饕餮、龙等之后,巫师只要带上面具,就意味着与动物合而为一,具备了动物通灵的能力,具备了向魑魅挑战的能力。这时候的面具,不再是治政权力的象征,而是神力的化身。要驱逐魑魅,首先要吓唬它们,所以面具造得总是特别恐怖。换句话说,此时的面具更多地用于教门祭祀当中,风格威严庄重,但由于多为青铜制造,因而形制比较单调雷同,缺乏自由度和随意性,此时期还出现了在中国传承时间最久、辐射地域最广的面具──方相氏面具。秦汉时期的面具上承商周,下启隋唐,使用面具最多的领域是傩祭和百戏,其次是丧葬和狩猎,风格开始变得浪漫诡异,充满生机,面具的教门色彩减弱,娱乐色彩逐渐增强。隋唐时期是面具发展的第二个高峰,面具在乐舞中广泛使用,出现了另一个重要的面具──兰陵王面具,面具的审美功能开始占据主位,实用功能逐渐退居次位。 宋元时期是中国面具发展的第三座高峰,宫廷傩戏和民间傩戏都大为发展,这是面具功能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时期。出现了专门以制作面具为业的艺人,面具成为商品公开销售。后来更随着杂剧出现了……虽然脸谱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古猿部族黥面纹身的习俗,直接源头则是古代倡优女乐的脂粉装和俳优滑稽的粉墨装,其渊源同样始于求仙盛行的先秦时期,汉代已十分盛行。后来的脂粉装侧重美化人面,对脸谱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唐五代时期,在乐舞、戏剧中盛行以粉墨涂面的粉墨装,更侧重‘扮饰’人物,已蕴含了脸谱艺术。 宋金元三代,随着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涂面化妆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素面’和‘花面’两种基本的化妆形式,已具备脸谱的基本特征。明中叶至清中叶,由于此时剧本创作的繁荣和人物行当的划分更加完备,戏剧脸谱进入基本成熟的时期。在众多的人物行当中,与脸谱有直接关系的是净和丑,这两个人物分工的日益细密,促使脸谱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度。满清中期以后,形成了一批以京剧为代表的地方剧种,这些新兴剧种的脸谱向着多样化、精致化、定型化的方向发展,推动了中国脸谱艺术日臻完善,成为一种具有高度象征性和典型化的舞台化妆艺术。而在清末民初,民间有位后来被称作‘花脸桂子’的京剧票友,将净角脸谱勾画在脸形泥胚上,制成一种观赏艺术品,从而创造了工艺泥塑脸谱。 脸谱我虽然是穷学生,在首都见得也多,知道主要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工艺脸谱的创作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方面。戏剧脸谱中以京剧脸谱最为普及和最具代表性,因此,首都既是工艺泥塑脸谱的发源地,又成为其主要流布地区。这些乐舞、民俗面具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面具渊源。我甚至看到了关于巫咸的故事,故事里面巫咸等十巫虽精通草药,自大狂妄,自诩天下第一神医,他们在灵山脚下开诊看病。凡是前来问诊的,必须缴纳灵山上所没有的草药一株,然后由他们根据病情、病因以及病人身份,定出最后要给多少株奇异药单。倘若少了一株,他们也决计不医。而且他们只管出药方,不管配药,若要配药,便要与他们交换等量的罕见药草。 白龙鱼服的神农二十五岁时,为寻百药、尝百草,来到灵山,巫家等十巫极为狂妄,对神农甚为不服,这次有了机会,就吵吵嚷嚷着要与神农比试,看看谁才是“第一药神”。唯有胜得过他们,才有资格上灵山采药。等十巫轮番上阵,几天比试下来,输得一塌糊涂。十巫气急败坏,耍起赖来,又经过三场比赛,终才认输,从此对神农的才能与胸心极为佩服。故事中巫咸作为十巫的老大,身材矮小,是一个脸谱化的丑角……顽皮而搞笑的家伙,表面上唠叨不断,经常近本能地反对神农氏的药理。除了他们等十巫,没有几个人能让他瞧得起。 我忍不住消出了眼泪……实际上,这种深刻又充满讽刺意味的幽默感,或者是雨师妾用来化解近年来无休止的反抗战争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产生的痛苦吧。虽然看起来是反面角色,但白虎神并无鄙夷,凡是了解雨师妾……巫咸为人的,一般也不去和她计较什么。故事中还有一个巫凡,是巫咸之妹,脾性怪异,喜怒无常,话语一针见血,常对蛇虫肝脏进行研究,从中提取药物。曾在采药时以飞石射杀黑蛇,将其炼就成鞭,再以百种毒药灌输于鞭中,鞭似有灵性,如红色吐信,诡异之极……这大概就是雨师妾自己的写照。记忆中的人,居然以这种方式出现在我的生活中,真是怪诞……而苍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