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节 (第5/6页)
家养病”。 1258年,蒙哥命蒙古军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同年十一月,蒙哥命忽必烈统率左路军攻击南宋江淮地区。忽必烈于1259年七月出兵,九月抵达长江北岸。这时,蒙哥死讯传来,忽必烈认为大军已动,不可轻易后撤,指挥蒙古军由阳罗堡强渡长江,进围鄂州。围城二月余,阿里不哥谋夺汗位的消息传来,忽必烈匆忙撤兵北返。 忽必烈与谁争夺大汗之位阿里不哥是忽必烈的同胞幼弟,蒙哥亲征四川时命他留守蒙古国都城和林。1259年,蒙哥死于四川,阿里不哥在近臣阿兰答儿等人的支持下谋夺汗位。当时蒙古国的大多数军队都被派往攻宋前线,阿里不哥必须征兵以扩充自己的力量,他便派人到大漠南北进行征兵。这一举动被忽必烈的家人侦知,赶忙派人把忽必烈从征宋前线叫回。 1259年底,忽必烈回到燕京,遣散了阿里不哥所征漠南之兵,又于1260年三月,在部分亲王和大臣的拥戴下登上了汗位。同年四月,阿里不哥在另一些宗王的拥戴下在和林登上汗位。兄弟二人争夺汗位的斗争终于白热化了。当时,东部诸王是支持忽必烈的,所以阿里不哥只好向西部发展。 古代打渔图1260年秋,阿里不哥指挥大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直指燕京,另一路攻向六盘山。忽必烈亲自率军迎击进攻燕京的阿里不哥军,将其击败,并于初冬攻至和林,阿里不哥仓皇西逃。进击六盘山的阿里不哥军与退驻在那里的进攻四川的蒙古军会师,一战而击败忽必烈的军队。忽必烈又派兵入援,二军再战,阿里不哥军大败,川陕的控制权又回到忽必烈手中。 1261年秋,恢复了元气的阿里不哥卷土重来,占据了和林。忽必烈率军亲征,两军战于昔木土脑儿(今蒙古境内),激战数日,胜负难分,两军遂各自撤退。忽必烈据有中原汉地,其军队的给养不成问题;而阿里不哥则不同,他只有向察合台汗国不停地征调才可保障自己部队的给养,而这种征调对于察合台汗国来说实在是太重了,其国大汗阿鲁忽便背叛了阿里不哥投向忽必烈的一边。阿里不哥只好率军西向讨伐阿鲁忽,双方相持不下,阿里不哥军的给养更是难以为继了。看到这种困境,本来支持阿里不哥的宗王们纷纷倒向忽必烈,阿里不哥十分孤立。 1264年七月,已是无路可走的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赦免了阿里不哥等宗王,诛杀了参加谋反的大臣。 忽必烈为什么要推行汉法忽必烈是靠中原汉地起家的,加之他周围有一个庞大的汉人幕僚团,这使忽必烈认识到只有推行汉法方可治理汉地。所以,当忽必烈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以后,立即推行汉法。 首先,忽必烈建立了一套与中原王朝相同的礼仪制度。1266年,他在燕京立太庙,以祭祀祖先。1270年,他制定朝仪,模仿中原王朝的礼仪制度。1271年,他改国号为“大元”,并使用年号纪年。他又把都城南迁,设在燕京,改称大都。 其次,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机构。设立中书省总揽全国政务,设立枢密院主持全国军务,设立御史台主掌纠察百官。这些机构在各地都有自己逐层的分支,其中各级官吏都有定员、定职和定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统治网络。 再次,大力推行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政策。忽必烈规定各级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发展所辖区域的农业生产,并把考核官员的首要标准定为是否发展了农业生产。甚至忽必烈还专门设立了劝农司以督导全国的农业生产。通过这样一些措施,中原汉地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最后,接受以儒学为主体的汉族传统文化。忽必烈任命了许多儒士担任各级政府的官员,如任姚枢为大司农、许衡为国子祭酒等。又立孔庙,设国子监,这使中原的汉族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发展。 元成宗铁穆耳的统治情况如何铁穆耳是忽必烈早亡的皇太子真金的幼子,至元三十一年(1294),在伯颜、不忽木、玉昔帖木儿等重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这就是元成宗。 成宗即位后,谨循世祖遗训,奉行“守成”的国策。对外停止扩张,尽量减少用兵,先后罢征安南、拒侵日本。在西北,对反叛藩王的防线也多有后撤。对内则以宽民为务,如减少漕粮北运的数额,以减轻人民负担;又大力整顿南方混乱的吏治,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到了大德年间,成宗奉行的“守成”政治已取得一定效果,元朝的国力有所增强,成宗逐渐开始对外用兵。大德二年(1298),元藩属国缅国发生内乱,其士官阿散哥也兄弟率众攻杀该国国王及太子。大德四年,元廷出兵讨伐。但部分元军将领由于收受了阿散哥也的贿赂,擅自撤兵,导致全部元军撤退。大德五年,元廷又出兵讨伐曾与阿散哥也相通的八百媳妇国,引起西南许多地区的sao动,至大德七年,才逐次将其平定。 除西南地区,成宗对西北诸叛王也大举用兵。经过几年较小规模的战斗,于大德五年元军与叛王海都、都哇的军队大战于铁坚古山。经此一役,西北诸藩纷纷约和,至大德七年,所有西北藩王均与元约和,西北地区的战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