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农圣_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 (第2/3页)

高劳动力的军队的集体组织下,耕种的效率会比普通民众高很多,尤其是种植只需要在播种初期耕地,播种,到收割时期收割的小麦,糜子这样的粮食作物的时候,一百多万军队,耕种三千万亩田,其实还显得很轻松。

    因为,军屯田一年只种一季,开春他们有差不多一个多月的时间专门用来耕种,入秋他们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专门用来收,肥料什么,平时训练之余,囤积沥好就行。

    最终剩下的六千万亩,才是属于百姓们真正需要常年耕种的面积,其中有八成以上,种植的都是粮食,而且,只有关中,和山南道几个县的垸田,是真正的进入了精耕细作模式,当然,还有一些高经济价值作物,也属于精耕细作模式,这些田亩数全部加起来,还不到两千万亩,也就是说,大唐现在还有四千万亩以上的上好田地,还在百姓手中,进行着浅耕粗种。

    孙享福看到这个数据的话,自然是会有很多感叹,平均每个专业务农的百姓,要耕种五六十亩田地以上,他们就算想精耕细作也不行啊!估计这些田地,还有好多,是处于轮番耕种状态的。

    即,耕种一半,休养一半。

    一户百姓,家里至少有八十亩永业田,还有很多因为军功赏赐,或者一些祖传下来的私田,通常,一户百姓需要种植的田地能达到一百好几十亩,他们在耕种不过来的时候,就会选择只耕种一半的田地,让另一半的田地蓄养肥力。

    “陛下,将中下田退耕了之后,能够节省许多劳动力,这一亿二千万亩田地中,除去军屯田地,和一些其它经济作物,有大约五千万亩左右,是种植粮食的,今年全部实现了收获,其中,黄河以北有两千万亩种植一季的高产田,今年产粮约一亿石,关中,中原诸道,有三千万亩可种植两季粮食的田地,今年产粮食约三亿五千万石,长江以南少部分地区,岭南,交趾三郡,有可种植三季粮食的田地一千多万亩,今年产粮约两亿石,全国全年产粮约六亿五千万石,以人均每年消耗八石计算,全年供本国百姓食用的粮食,约三亿石,牛马牲畜,家禽,渔业养殖,消耗的粮食,约两亿石,酿酒消耗,约五千万石,向外国出售,约三千万石,各地常平仓到年底,新增了粮食结余,约七千万石。”韦挺在朝廷之上,将农部统计好的数据上报道。

    这里面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关中,和中原诸道,有三千万亩上田种粮食,而且每年种植两季,可产量却只有三亿五千万石,这个产量里面,光是山南道六个垸田县近千万亩水稻垸田,就贡献了近两亿石的产量,关中的数百万亩麦田,也贡献了至少六七千万石的产量,也就是说,中原这些州道,还有一千几万亩的粮食田地,两季,只贡献了不到一亿石的产量,平均算下来,其产量还在三石左右徘徊,与过往农业技术没有推进之前的产量,相差无几,这些田地,拉低了整个平均水平,甚至远远还不如岭南,交趾,这些新兴起的种植占城稻的田地的产量。

    以现在大唐基本已经普及的施肥和耕种技术,以及使用的新式农具,在有充足的耕牛和风调雨顺的年景下,就可能不是种不出产量,而是田地轮休情况比较严重,百姓并没有实际种那么多粮食田。

    当然,朝中的大臣们,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数据的异样,他们觉得,北地两千万亩田,一季产粮一亿石,中原,三千万亩田地,两季产粮三亿五千万石,很合理,并没有把山南道垸田的超高产,和关中麦田的高产剔除开了算。

    龙椅之上,李世民威严的道,“朕记得,前两年的粮食,也有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