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656章 大唐的家底 (第3/3页)
结余,现在各地实际仓储几何?” “陛下,自贞观三年开始,我大唐内部产粮,每年都有结余,累计到今年,约两亿五千万石,秋收之后,已经全部置换成新粮,储存在各地常平仓。” “才两亿五千万石?都不够全国百姓食用一年的?”李世民闻言皱眉道。 其实,这个数据,他心里早就有个大概,如果是以前,他肯定会觉得,大唐已经很富有了,两亿多石的仓储,已经足够了,但是在他跟孙享福交流过后,思想已经改观了,在孙享福的语气中,一个国家,至少要贮备足够两三年吃的粮食,才算稳固,因为,指不定突然出现什么全国性的大灾,会闹个一两年,没有足够多的粮食储备,国家就可能出现覆灭的危机。 见到李世民这个表情,韦挺忙解释道,“陛下,账不是这么算的,咱们只是算了全国产的粮食和常平仓的余粮,却没有计算百姓自家的余粮,他们现在每年,可消耗不掉八石粮食,咱们全国每年投入到牲畜,家禽,养殖方面的粮食,足足有两亿石,这些粮食,可不是白白的消耗掉了,它都转化为了rou食,供百姓食用,或者储备起来了。 据我农部在各地的官员在民间的走访统计,全国大多数地区的百姓,家里现在都有半年乃至一年以上的粮食储备,如果加上各种家禽牲畜和rou食储备,即便他们完全不种地,手头上的食物,也能熬过一年。 另外,不算海外,只算本土牧场,可供宰杀食rou的牛,羊数量,就超过五千万头,随时可出栏的肥猪超过三千万头,鸡鸭数量更是无法计算,至少也是二十亿以上,鱼类那就更加不好算了,按照目前情况来算,只要不出现特大旱灾,把鱼塘都干枯竭了,它就能一直供应百姓们食用。 还有其它方方面面的食材无法计算,比如各地的食品厂,每年产的水果罐头,坚果类食物,市场上都有大量的储备,咱们只是算了米面方面的主要粮食储备。 所以,您别看常平仓只有两亿多石的粮食,但真正面临危机,在食物方面,咱们国内支撑两年以上,是没有问题的。算上海外牧场的储备,和海洋渔业以及其它可食用的作物,会更久。” 鱼的繁殖生长,可比人的繁殖要快很多倍,在关中和北地大量开辟人工湖蓄水之后,它的养殖规模也上去了,而且,养鱼可以不占人的口粮,因为,大唐有足够多种植鱼草青储饲料的田地,百姓们也乐意种,因为,有了割草车之后,一户人家,种个三五百亩,都比较轻松。 韦挺说的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大唐的国力,听他说完,李世民的腰杆不由的挺了挺,这些家底,可都是他上位之后储备下来的。 当然,他也不好直接在朝堂上宣布,明年我想去打谁,大唐毕竟是礼仪之邦,只是略有深意的看向了侯君集这帮武将的方向。 会意的侯君集,还没有开口,太子李承乾却在自己左侧听政的座位上起身道,“父皇,我大唐数年之功,积攒下这些储备十分难得,然,不能骄傲自满,仅是从农耕结构方面,儿臣就看出了许多不足的地方,首先,农人百姓的劳动力负担还是太重了些,儿臣建议,重新划定永业田数量,迁更多青壮劳动力于本土,改革耕种模式,将我大唐的国力储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闻言,李世民微微皱眉道,“具体当如何?” 李承乾答道,“迁更多耽摩道青壮百姓到本土,补足劳动力不足,逐步分地区,撤除永业田制度,推动精耕细作改革,让全国百姓都如山南道垸田区域一般,每户只种二三十亩田地为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